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三农学者”陆学艺(2)

为包产到户鼓与呼

哲学虽是陆学艺的专业,但他的研究,压根儿没有停留在“形而上学”。

陆学艺丝毫没有掩盖自己对三农问题的关心。

于是,一有机会,陆学艺就主动下乡。但农村调研总是非常艰苦的。那个年代,他曾在甘肃定西调查包产到户时,直接病倒。“我身体很好,这么多年在外面,就病倒那么一次。”对其中的甘苦,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机遇总是留给有心者。在1978年到1980年期间,陆学艺通过对安徽、甘肃包产到户试点的调查,开始撰文为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

一个突破点是1979年,陆学艺在江苏、安徽等省搞农村调查,时任安徽省农委秘书长刘家瑞、省政研室的卢家丰等人,给他介绍了凤阳“大包干(到组)”的情况。

以凤阳案例为基础,陆学艺撰写了《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一文,其中论证了“包产到户不是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等论点,这也是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最早的文章。

1982年,陆学艺又提出,农村单靠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单兵突进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并亲率课题组到山东陵县蹲点3年,兼任县委副书记,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谢寿光介绍,陆学艺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长期在安徽肥西等地实地研究,最早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理论上进行总结,通过内部要报,得到了中央领导支持。只是,他这方面的贡献相当程度是被忽略的。”

“比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形势大好,粮食年年增产,出现卖粮难问题。他则提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危机。这个报告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点名提及过。正是由于他的及时提醒,中央长期关注粮食生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路走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谢寿光说。

社会学家曹锦清对陆学艺的农村研究,亦是赞不绝口。“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陆学艺一直是国内三农问题上最重要的学者,他非常注重实践取向和政策取向,认为光谈理论不行,强调学者最好去基层挂职锻炼。”

只是,在1987年2月的时候,陆学艺的全职三农问题研究生涯暂告了一段落。“本来我是愿意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做下去,系统研究农民问题的,但1987年2月的时候,组织上任命我当社会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从此,我进入了社会学界。”

调研之路

学界忆及陆学艺,多数会提及他的实地调研学术方法。

有媒体报道,在2005年初夏,陆学艺带着课题组入住四川省大邑县,在农民工宿舍里住了20天。大邑县是山区,课题组要在当地50多万人中抽样1000份,逐户调查。

艰苦的调研增加了课题组的使命感,当时已经是72岁的陆学艺说:“我们有些组员从农村回来,都掉眼泪,说没想到农村现在还这么穷。”

恰恰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实地调研,让陆学艺得出的学术结论,更为接地气。

谈及户籍制度时,陆学艺称,有人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户籍制度难改,那人家东京、巴黎,没有户口制度,也没有把人挤满,也没有太多贫民窟。

“我们调查过,如果户口制度放开了,有的农民工会留在城市,有的不会,特别是年纪大的,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愿。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沿海地区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农民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现在,要把一部分资源用到农民工或者他们子女的身上,我觉得这是还给他们。”他说。

在2005年底退休后,陆学艺依然忙碌着:他每年仍坚持用3个月时间到农村调研。这样的日子,几乎与此前无差:他注重实打实地深入到县、乡、村、户去调研,编一套《中国国情丛书》,平均每个省区市都要走三四个县,用了整整10年时间。

基层人大官员贾建友就是在陆学艺做基层调研的时候,认识陆学艺的。他称,2013年春节前,他和几位师友一起陪陆老师吃饭,“陆老师的身体和精神,看起来都不错,并且还和我开玩笑说,小贾你官瘾太大,当个乡镇人大主席这么"大"的官,就不肯真心从事农村研究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了,所以才搞不出什么成果来嘛。”

在陆老离世前的一个夜晚,陆学艺还在和他的两位博士生做学术探究。他的学生听闻噩耗,唏嘘不已:先生是在工作状态中走的,他的研究一天也没停止过。

今年4月,陆学艺主持的著作《中国社会建设》,刚刚出版。再过3个月,学界都已经悄悄地准备好,要为他贺八十大寿。孰料,而今只能改为追思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菡(实习)]
标签: 陆学艺   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