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陆学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20世纪初,中国末代王朝晚期著名的变法维新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先生预见到了中国将发生大变局,而真正实现了这个变局的,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

中国自周秦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社会结构是以农民和地主阶级两大阶级为主体,2500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开始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由于国内外环境和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得很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89.4%,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同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建立了工业国家的基础。但是,直到1978年,农业劳动力仍占70.5%,农村人口仍占82.1%,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

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并实现历史性的大变局,是在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加快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果断地实施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反过来又推进体制改革和转轨的深化和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而这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原因。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路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四个“深刻”,是对中国空前的社会变革的全面概括。本文就“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说明。

一、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不仅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而且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两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

社会结构是由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这里就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说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情况。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2005年中国的总人口突破13亿。2007年底的总人口是132129万人,比1978年的96259万增加35870万人口。2007年出生1591万人,出生率是12.1‰,死亡910万人,死亡率为6.93‰。净增68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17‰。与1978年18.25‰的出生率,6.25‰的死亡率12‰的自然增长率相比,中国已经由一个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三高”国家,转变为“三低”的国家,呈现出现代化国家的人口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972年以来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的结果,当然,这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相当多人的生育观念改变了的结果。

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很快。1990年全国65岁以上的人,还只占总人口的5.6%,2000年已达到7%,2007年为8.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有意义的是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得很快,1990年在总人口中高中程度的占8%,大专以上的只有1.4%,2007年,高中程度的占12.6%,大专以上的占6.2%。后者增加了四倍多,这就是说现在全国有8192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标志着我国正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二)就业结构的变化。直到1978年,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家,在40153万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力28318万人,占70.5%,二产6945万人,占17.3%,三产4890万人,占12.2%。2007年总就业劳动力增加到76900万人,农业劳力31444万人,占40.8%,二产就业劳力20629万人,占26.8%,三产就业劳力24917万人,占32.4%,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占到总劳力的59.2%,接近60%,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特别要指出的是近三十年来,新增的3亿多职工中,约有60%是从农业以各种形式转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力,从经济效益比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这既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的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表现。

(三)城乡结构的变化。一个国家要现代化,不仅要指工业化,而且还一定要指城市化。一般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有的城市化还超前于工业化。中国因为有过1958年的大跃进,和后来的自然灾难。虽然工业化一直坚持着进行,而城市化从1960年代初期以后就停滞了。直到1978年,城市化率才17.9%,已经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发展很快,但户籍制度未改,农民只好在农村搞乡镇企业,出现大批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1984年后,城市改革开始,经济发展了,城市需要劳力,户口制度还没有改,农民进城打工,但身份不变,当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990年代初,出现了“民工潮”。十余年来,年年潮来潮去,成为交通、民政、公安部门的心病。

1990年中后期,政府部门调整了户口体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加上国家统计局2000年改变了统计指标,把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户口人员统计为城镇常住户口,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4.94%,接近达到工业化国家50%的标准。2007年的GDP中,二产业占48.6%,三产占40.1%,二三产业占88.7%,城镇化仍滞后于工业化。这就出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所有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是越来越少,有的降到30%~20%,乃至10%以下。中国不同,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1952年的农村人口是54704万人。2007年的乡村人口为72750万人(如以农业户口的人员计,则为94900万)。但是,尽管有这些问题,三十年来中国城镇化也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2007年在城镇居住、工作、生产、生活的人员共有59379万人,而1978年只有17245万人。29年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421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53万人,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这么庞大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新增加的4亿多城镇人口中,60%以上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接受城市化、社会化的洗礼,正在逐渐转变为市民,由此改变中国的城乡结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菡(实习)]
标签: 改革开放   社会结构   陆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