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三农学者”陆学艺

陆学艺80年代一直为包产到户鼓与呼,相继提出许多三农问题的改革方案,积极倡导和呼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社会学界的泰斗,在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前夜,还在和他的两位博士生做学术探究。逝者长已,留给后人的,是可贵的治学精神和宝贵的社会学财富。

“比肩费孝通”

5月13日,80岁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社科学界,陆学艺都以泰斗著称。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甚至认为,陆学艺的学术贡献,不亚于老一辈学者费孝通。

陆学艺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在2002年时,陆学艺出版的著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直接奠定他在社会阶层这一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但人们关注陆学艺,还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成就,更因为他对学术问题的执著与坚持,以及整整一辈子对三农问题的情有独钟。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视陆学艺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关切这个社会与民生,富有正义感,即使在面对某种压力的时候,他也勇于坚持。

著名学者于建嵘表示,自己在学术上,从陆学艺那里,受益很多,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人品风范,都对他非常敬佩。“他是非常善良的人,对于三农问题,对于农村和农业,有着一般学者无法企及的观察。”于建嵘说。

与部分学者不同,陆学艺的学术成就,部分来源于埋头故纸堆,但他绝非完全埋头故纸堆之人。他的三农研究,直接为上世纪80年代的“包产到户”政策鼓与呼。

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参加了《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会上,他表态:中国的社会科学相比别的国家太落后了,很多问题是社会科学问题,顶层设计问题。比如户籍改革,大家都知道要改,但是怎么改,讨论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

很多接触过陆学艺的媒体记者,至今还能回忆起陆学艺的样子:头顶微秃,一缕头发从脑门横过去,造成“一桥飞架南北”之势,低头倒茶的时候,那缕头发从额头垂下来,“泄露了他的沧桑”。

陆学艺是有着远比现今青年学者更多故事的人,也因此,他总是更为深刻,也更为平和。陆老不拒绝媒体采访,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曾对陆学艺进行过电话采访。

电话里的陆学艺,在谈及国计民生时,便停不下来了。“有些话当时没听懂,只记得电话里的陆老师,有多和蔼可亲。”本社一位采访过陆老的记者回忆。

只是,谁也未曾料到,原本仍旧是学术壮年的陆学艺,突然离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冀回忆,5月9日,他还与陆学艺有过一次电话交流,张冀让陆老别太累,陆学艺哈哈一笑:放心,我这把老骨头还硬实着呢!

心系农民

1933年8月,陆学艺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农村。

陆学艺称,自己自小就在无锡农村长大,小时候家境不好,小学毕业后,不能继续上学,就在上海一家制袜厂当学徒,一干就是4年。

“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农民工。”作为一名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陆学艺即便是在谈及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也不忘记把自己与三农问题上的那些学术术语对接。

当所有人认为,家人给他取名“学艺”,意在期望他学有所成时,陆学艺称,其实实情是,他在家排行老二,这个“艺”字,在其家乡发音,和“二”是一样的。

17岁那年,陆学艺到了当时的第三野战军任文化教员。他语文学得好,就给部队的营、连、排干部教拼音。文化教员要经常给战士教歌、组织文化活动,这是让他感到很“吃力”的地方。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太称职,知识还很不够。”生性要强的陆学艺,一面工作,一面利用一切机会加紧学习。1953年时,陆学艺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复员回家,原因是:他想要考大学。

谈起在部队的这4年,陆学艺感慨万千。“这4年,形成了我一辈子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愿望。”

“17岁开始,我在部队里接受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传统的教育,奠定了做人的基础;二是,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早上从不睡懒觉,每天6点半起床,整理笔记。”陆学艺称,这种影响,当时感觉不出来,但现在每当和老朋友聊起来,都觉得这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巨大。

1954年,陆学艺重新回到学校,从高二读起,并于1956年考取了北京工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专业是激光光学专业。但很快,陆学艺就发现自己的志趣并不在光学上边。

“为什么会想着要转行?”陆学艺解释,自己是农村出生的,看到农民吃不饱饭,心里就不明白,我们跟着党走,党又是先进的,1960年,为什么还会饿肚子呢?陆学艺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这也成了他此后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于是,顺利进了北京工学院光学系的他,又开始折腾加试历史、地理,最终顺利转到了北大哲学系。北大毕业后,陆学艺考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一路读完,最终留在哲学所工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菡(实习)]
标签: 陆学艺   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