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恺
学人名片
陆学艺(1933年8月——2013年5月)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其学术思想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方面的学术贡献,不亚于老一辈学者费孝通。他曾为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开启了“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他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社会群体划分为十大阶层,一度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参考。主要著作有《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等。(宋宇 辑)
陆学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教育家,其研究始终贯穿于社会学、“三农”问题以及人才培养之中。陆学艺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是:“读书学习,调查研究,写文章做学问。”从其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历程和经验看,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面向实践,到实践中去”。陆学艺将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付诸实践,并恰当地解决了社会科学研究要回答“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他的这种“从实求知”的治学方法,不仅是对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的一脉相承,也是陆学艺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
陆学艺认为,社会科学相对人文科学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它直接来源于实践,回应实践提出的问题,总结概括实践的规律,解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对时代提出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回答。从实践中来,回应实践提出的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循环往复、不断修正,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了巨大调整,社会结构也因此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重要表现之一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调整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社会地位却下降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理论框架显然与现实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实践要求,要对这种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用以正确认识已经变化了的基本国情,并据此制定新的经济社会政策,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陆学艺组织课题组成员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历时三年之久,对8个县市、2个大型国有企业、1个乡村社区和1个大学社区调查访谈,完成了11000份问卷和近千份各类人员访谈资料,同时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关于社会分层的研讨会和数十次小型专题研讨会,最终完成了关于中国社会分化为十大阶层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回应了实践提出的问题,分析了变化了的基本国情,当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陆学艺紧紧抓住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提出的课题,组织课题组奔赴广东深圳市、四川成都市、大邑县、福建晋江市、江苏太仓市、北京怀柔区、浙江宁波市等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历时四年完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陆学艺在研究中国社会结构时,曾经抱怨说,我们连什么是社会结构这类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清楚。陆学艺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提炼出了能够回应中国社会实际、解释中国社会发展、解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概念,指出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及其关系格局”。这也符合陆学艺所一贯强调的,“用中国词、说中国话,说让人能够听懂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