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兼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

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朱铁城

[内容摘要]全球化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市场的万物商品化逻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并已造成全球规模的生态危机、频发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的社会危机。鉴于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期国际经济一体化最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重申波拉尼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对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唯有将全球化的市场逻辑重新“嵌入”社会整体的组织原则之中,才有可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为此,必须“找回国家”,重建国内社会并在国际体系以及区域层面加强国家间公正的和开放性的合作以建立稳定的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崛起”的中国来说,外部区域合作以及内部制度型福利国家建设的社会民主主义方向应当成为未来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全球化 商品化 市场逻辑 社会逻辑 发展模式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系最大的现实背景。它推动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积累的规模与效率;但同时也给人的生存环境、给身处其中的民族国家及其国内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侵蚀。“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如何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民族国家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寻求正确的国家方向或曰发展模式,以获得外部的安全环境、内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本文旨在阐释全球化的真正意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卡尔·波拉尼( Karl Polanyi) 思想对当代所具有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并在最后部分以欧洲和日本分别作为正反参照,浅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全球化的实质: 自我调节市场逻辑的全球扩张

全球化是一个体系性现象,因此,对于现代世界体系本质的认知是真正理解全球化的前提。而借助“世界体系论( world system theory) ”这一认知框架,我们可以更透彻地把握现代世界体系的本质。作为理论代表人物,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将现代世界体系的实质恰当地定义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既然这个体系究其根本是经济的且是资本主义的,它就必然遵循资本积累的逻辑,换言之,就是“万物商品化”和“利润至上”的市场逻辑,这也是推动该体系不断向外扩张的根本动力所在。“积累啊,积累,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表达的即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这种本性的洞悉和讽刺。

沃勒斯坦认为,这一体系起源于15 世纪后期的欧洲,它在空间上不断扩张,到19 世纪后期囊括了整个地球。 西蒙·克拉克( Simon Clarke) 亦指出:从重商资本主义以来,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它依靠从中国和印度至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的贸易网络,突破了国家和地方政权的限制,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向生产的渗透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在各个王国内部的统治,并指向世界市场。17 世纪和18 世纪的商业扩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于英国资本对于世界市场的控制,把世界市场作为不断扩大的产品销售地点,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自由化,把资本积累扩大到世界范围。 19 世纪成为资本主义自由扩张的时代,并在那个世纪末将地理范围扩大至近乎整个地球———当然是通过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手段。列宁论断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而对我们这些身处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人来说,19 世纪末的帝国主义却并非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虽然资本主义体系生来就带有国际性的胎记,但它从广度和深度上真正成为全球性的体系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因此,沃勒斯坦称它为一个“历史体系”( 当然,沃勒斯坦用“历史体系”来指称现代世界体系也表达出其终将消亡的意涵) 。实际上,也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视野之中,才可以真正理解作为体系资本积累最新阶段的全球化的实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说“万物商品化”和“无休止的利润追逐”是资本主义体系扩张的原动力,仍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式表述,若要分析其具体的动态的扩张过程,就必须谈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简言之,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一般利润率下降危机,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先天痼疾。危机导致的停滞与萧条阻碍着资本通过增殖来实现其自身,因而必然要寻求各种方法来突破危机。正是这种内部张力推动着资本积累逐步扩张直至全球规模,所以,全球化虽不是自动的,但却是资本积累动力机制不可避免的表现。沃勒斯坦用“等级式商品链的经常性调整”来解说这一过程,认为资本主义体系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向来是调整生产体系,使资本主义有机体吸进新鲜氧气以实现自我维系。新鲜氧气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它通过商品链的经常性调整而实现,即“下放”商品链等级结构中的一部分业务,从而把资金和努力集中到利润率较高的商品链的创造性环节上去。把等级中某些特定过程“下放”,经常导致生产在地理位置上的重新配置,也就是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这种解说是和它的体系经济空间三区域划分( 中心- 半边缘- 边缘) 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为资本的这种积累创造了可能条件。如此,资本主义体系在克服生产过剩危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心-半边缘- 边缘结构的全球性商品生产链和市场; 另外,经济停滞也势必导致过剩资本通过向欠发达地区借款和各种金融投资( 包括投机) 的形式来实现其自身。总之,扫除一切障碍,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由流动是资本积累的内在需求,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扩大的将自然、货币和人不断“商品化”的过程,是一个市场逻辑不断伸张的过程,当代的全球化即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这一过程所达到的最高阶段。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