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至少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子系统,一是政府治理,二是社会治理,三是市场治理。这三个是最重要的子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它不是碎片化的,才能叫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我认为以上五点,是评价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最主要的五个要素。其中,民主是区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所在。政治学家一般把现代的国家治理简称为民主治理。在古代,也有些王朝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是不能说它有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因为它保障的是封建皇权。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保障的是主权在民,要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所有的公共政策最终要体现民意。
官员素质与民主“四字诀”
蒋保信:《决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放在一起,如何理解“国家治理能力”?
俞可平: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实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把两者放在一起,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个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不过,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治理主体的素质。纵使有最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官员的素质很差,贪污、腐败,没有公信力,能力很弱,你有再好的制度也运转不起来,也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所以,要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或者说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除了建立一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以外,还要提高官员的素质。提高官员的素质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对官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公民教育和能力培训。第二件事更重要,要有一整套民主的选拔机制和权力的制约机制,不但把公民当中高素质的人选出来,而且当发现某个官员不称职时,还有权罢免他。前者叫“授权”,后者叫“限权”。民主其实很简单,要义在“授权”“限权”四个字。民主就是一整套人民对政府进行授权限权的制度机制。
在古代,可能个别官员的素质很高,但很难保证整个治理体系长期有效地运行。每个王朝最初建立之时都朝气蓬勃,治理能力很强,但过不了多少年就又被另外一个王朝给替代了。所以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他指的是,中国历史无非就是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周而复始地循环。黄炎培问过毛主席,怎么跳出这个周期?毛主席说靠民主。毛主席说得还真对!
实现“制度的现代化”,需要“有破有立”
蒋保信:那么如何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破解公共治理的“城管困境”呢?
俞可平:《决定》已经构划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我还特别想强调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突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呼吁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有两句话很好,我希望各级官员能够深刻理解其意义。一句话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是我们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句话表明,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制度、所有的改革,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这就像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一样,只要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倡导,而不要先问姓“社”姓“资”,属“中”属“西”,是“马”非“马”。第二句话,即三个“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个“永无止境”,首先从时间维度来说,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永远不会终结。但我觉得还有一个空间的维度,不是到某个地方就停止不前了,任何领域,包括政治领域,都需要改革。否则,怎么叫“全面”改革?只有全面改革,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