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障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行政审批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通过不间断的改革,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各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大大减少,审批时间长、步骤多、重复作业、效率低、服务差等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改革仍然存在很大的阻力,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
认识不到位,创新动力不足。有的同志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搞了多年,该减的都减了,存在吃老本的思想。有的同志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主要是针对上层机关的,基层只要把上面放下来的接好就行了。还有的同志担心改革过了头,放松了必要的管理。有的同志在内心深处认为,行政审批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现在公务员待遇不高,也不能把干部搞得太“苦”了。这些不正确认识,导致在改革行动中存在中“慢”、“等”、“看”,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
审批职能分散,审批服务不够集中,流程不够优化。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行政审批工作要实行“两集中、两到位”,但目前真正做到“两集中、两到位”的地方并不是多数,审批职能分散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同时,实行“两集中、两到位”也无法解决省、市、县职能交叉的问题,有不少行政审批权在上级职能部门,下级政府只能做“配角”,有的是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多点办事”一时难以解决,审批项目既要跑市、县审批中心窗口,又要跑有关职能部门窗口的现象还有不少。审批流程没有做到持续创新,程序复杂化、要求多态化、行为机械化的问题又开始出现,制约了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
工作作风“冷热病”,服务“皮笑肉不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机关作风改进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事人去窗口办事的时候,面对的既是“死”的制度,又是“活”的人,当事人和公务员之间从权力、权利到信息都是不对称的,当事人总会拿制度、权利来要求公务员,而公务员则未必一定按制度来行事。行政审批人员还存在知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诸如政策法规不熟悉,基层情况不了解,审批业务不精通,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审批效率不高。在此情况下,很多地方存在着上面抓一抓,作风好一阵,稍一放松,就老毛病重犯的现象,由制度规定的流程滑回潜规则。群众称为政府的“冷热病”。作风好的时候,窗口内洋溢着笑脸;作风差的时候,“脸难看”依旧,制度规定的“微笑服务”变成心态复杂的“皮笑肉不笑”。
再向传统行政审批说“不”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够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实现的。一是大幅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全国共减少和下放审批项目七成以上。二是各地普遍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性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管理平台,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工作进行内容整合、流程再造和规范管理,并逐步拓展其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