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策选择与农民社会心理的良性机制
优化社会心态就是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以弘扬,对消极负向的社会心态及时疏导的过程。在针对农村各项政策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心理原因的探索上,决策层不但要重视整合和优化社会心理资源,以此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要通过宣传、贯彻和引导社会心理,形成自觉的从众现象或一致性,保持决策层的政策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只有通过政策与社会心理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及产生最大效应。
第一,向社会开放政策选择过程,疏通农民参与渠道。为了促进社会心理与政策选择的良性发展,发挥其调整和完善政策的独特作用,决策层可以向社会开放政策选择过程,使制定政策的良好初衷转化为现实。开放政策选择过程,要进一步疏通民众参与渠道,使农民心理诉求和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和释放,从而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引导民众适应有序的参与决策层政策选择的过程。决策层对农村政策参与渠道要有相应的程序性设计,注重其畅通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社会讨论决策模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合理疏导公众情绪。
第二,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整合农民的心理需要。社会心理是政策选择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评价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调整或追踪决策的根据。社会心理具有显示器、不安定的隐性机制和预警功能,可以向社会管理者发出警示,对社会危机进行最佳的监测和预测。同时,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选择,不进行民意测验和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得失,所制定的政策就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甚至一旦政策选择出现重大失误,社会群体活动的感染效应会立即把农民焦虑、恐慌的情绪不断的放大。如果这时社会控制机制不能正常启动,就会导致群体行为的偏离和失范的结果。⑩因此,针对农村改革的政策选择,应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整合农民的心理需要,尽量减少因政策失误或执行所造成的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农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国家已经意识到社会心理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构建、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手段,根据新时代的情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来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来调用这一社会心理资源以达到社会整合和社会合作的目的。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人民主体性:‘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与实现路径研究”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及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中心村建设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141233、2015ZD33)
【注释】
①②转引自卢迈:“中国农村改革的决策过程”,《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50期。
③胡献忠:《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执政党政策选择》,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周晓虹:“开放: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现代表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⑤彭正德:“中国农村消极社会心理的政治学分析”,《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
⑥丁琳琳,孟庆国:“农村土地确权羁绊及对策:赣省调查”,《改革》,2015年第3期。
⑦彭正德:“我国转型期农民政治认同的弱化倾向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⑧陈钢等:“战斗在最基层的村支书群体困境新调查”,《半月谈》(内部版),2009年第12期。
⑨[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0页。
⑩郝欣:“论决策中的社会心理优化与控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责编/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