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农民社会心理变迁与农村改革的政策选择(3)

核心提示: 农民社会心理是制定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政策的基础,文章聚焦农民群体,探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选择与农民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项惠农政策对农民社会心理的影响,着力培育积极良好的农民社会心理,使农民社会心理在不断回应和满足中逐步趋于理性积极,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农民社会心理的消极成分。第一,生产懈怠与浮躁心理。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表现出极大的以“求富”为特征的经济心理特质。但是,农民“小富即安”的生活目标和处世哲学,使许多农民产生了自满情绪、安于现状。随着“两减免、三补贴”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也受到了巨大冲击。正如彭正德指出的,许多农民对土地和农村的情感开始淡化,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游移和惆怅,产生“弃田不种”、“不愿投入”、“不求创新”的多种懈怠心理。与此同时,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消退,一种好逸恶劳的心态和风气开始滋生,特别是新生代农民普遍存在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的情况。上述现象的背后,是勤劳致富观念的萎缩和懒惰浮躁心理的滋长,以致一些老农发出感叹,现在“国家政策变好了,很多人却变懒了”⑤。

第二,小农意识与畏惧心理。改革开放虽然使农民的小生产观念受到冲击,但是一下子根除传统小农经济的积习似乎不可能,小农意识依然严重的束缚着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少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养成了墨守成规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让农民不愿轻易改变,不愿接受诸如新兴农业科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等新鲜事物,这使得农民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直接导致了农民保守、谨慎和畏惧政策变化的心理。如丁琳琳在江西省调查农村土地确权时发现,农民因对确权的目的和意义不清楚,加上出于自我利益保护的本能,担心自己已有权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因而,在不确定土地确权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土地使用是否有利的情况下,对确权不关心、不积极参与,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心理或行为,阻碍确权。⑥

第三,政治疏离心理和缺乏公民意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处于政治社会末梢、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农民有了更多接触政治的机会。但疏离心理在乡村社会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税费改革前更多的与“弱者的武器”相联系,⑦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则主要是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反映,表现出对基层组织疏远的态度。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在任的村干部是谁,以致“乡村党群关系出现疏离冷漠”的现象较为普遍。⑧在广大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利益驱动,农民更是表现出冷漠和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推行助长了农民的单干意识,大多数农民对于个体利益异常重视,而对于集体利益却漠不关心,集体意识更加趋于淡漠,缺乏现代社会应具有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

此外,农村发展落后与贫困直接导致了农民的自卑心理,不满情绪,迷信、怀旧心理与虚荣心理不同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首先,传统社会心理转变的不彻底。在社会变迁中,社会观念、社会价值准则和意识变迁是最为滞后的,它不仅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而且滞后于社会制度变迁;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和格局,使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残酷的现实,让农民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挫败感。这种感知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增长而更加凸显,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消极心理;最后,政策制定的滞后。由于农村某些领域的改革政策制定滞后,政策制定忽视社情民意导致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等原因,引发农民的不满,当这种情绪扩大并影响到其他人时,就形成了消极的社会心理,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