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技术调整。技术结构的调整这个问题很大很难,它影响到社会的公众目标,社会的目标是稳定,既然要稳定不能裁员,这也对,因为中国这么大了,一定要安排出路,在没有安排出路的时候,宁肯用旧技术,不能用新技术。新技术的情况是不同的,我最近在地方考察,看到建设规模很大的企业,上百亿的投资建成的企业,我问那个企业家,你会增加多少就业?他说我一个都不增加,我还裁员呢。为什么?他说全是机器人生产。所以这种情况是重要的,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完全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问题,它涉及到人员安排的问题。
第四个结构就是新劳动力。最近学到一个新名词叫海归,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回来工作叫海归,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城归,从农村出来到城市干了一段时间活,积累了一些技术和金钱回家去创业去了,这就叫城归。城归的出现不是简单的,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正在变化,变化什么呢?过去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增加。
我走了几个地方,贵州毕节考察了它的职业教育培训区,整个一个区全中转、全是职业学校,毕节人外出打工训练好再去,这样你自己有本事了,钱也赚得多,而且你不出去自己回来干小微企业也行。所以说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增加。
我在浙江考察就发现浙江土地确权以后,田不是浙江人在种,土地已经确权了,你干嘛不种?他有更高的门路,他到城里去,他已经学了技术了,自己开作坊、开商店去了,田总有人种的,安徽人在种。
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江苏扬州市的仪征市,是个县级市,那里的田都很好的,过去是渔米之乡,到了现在田谁种?苏北来的人种的,这里的人到外面干手艺去了,因为他会洗澡、搓背、修脚。所以不要紧,只要有人种就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训练,训练什么?知识方面的训练。
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得很清楚,中国结构方面的调整是很必要的,要供给乏力需要结构调整,即使是需求的刺激、需求的抑制也需要跟结构调整配合在一起。
我在河北省考察的时候被企业家包围了,让我讲四句话,你们自己去体会去。
第一句话就是让产品更个性化。既然你生产的产品是加入市场竞争的,你必须个性化,因为你不个性化这个产品没人买,每个人回家去看,把你家里的箱子打开、柜子打开,你把箱子和柜子打开一看里面的衣服都是新的,干嘛不穿了?穿过几次就算了,也不是没穿过。为什么?式样过时了,料子不够鲜艳,和现在的风格不一样了。你不这样的话商店里卖的都是以前的衣服,谁买啊?所以让产品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