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明朗,战略的指导思路已经明确。那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即是探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动力机制。
京津冀协调发展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消除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资源要素的整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多个方面。具体可以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的一体化建设,硬件一体化主要有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软件一体化主要有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居民福利一体化等。这种整合的一体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规划和行政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加需要建立并完善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因此,统筹政府的行政指令和市场规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二者不可或缺。可以将推动机制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在纵向层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由中央政府成立的位于三个省市之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目标,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利用行政指令的力量推动和督促三个地区的政府积极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地方政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协调小组的顶层设计为指导,通过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调、合作机制,进行具体项目的实施,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一体化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产业及人口的合理转移;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生产要素及人才在市场配置作用下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自由的流动。在横向层面,即要考虑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时序衔接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短、中、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保证基本完成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内容;在中期,合理控制北京的人口规模,首都功能得到完善,区域之间的协调机制得到完善,交通一体化及产业转移基本完成,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形成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长期,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一体化机制得到完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公共服务及居民福利水平实现均等化,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大城市群。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动力机制从纵向与横向层面联动进行。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由规划制定功能转变为适应市场行为的政府功能。尤其是地方政府,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守思想,其适应市场化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内,而应该放眼于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地区,促进市场作用范围突破行政区限,进而形成一体化的市场机制。
结论与展望:大国的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市场、公共服务、空间、制度、交通、产业等全面的一体化建设。作为区域合作的成熟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打破行政贸易壁垒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基本实现京津冀交通、产业、居民福利、生态环境保护等硬件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核心任务是要有序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优化各地产业结构,做好产业转移和衔接,发挥京津两市的辐射效应以及最大限度地挖掘河北的后发优势,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为了达到京津冀全面的一体化建设,进而达到市场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十分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制度设计,需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规律。虽然目前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较多不足,国内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还没有达到全面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但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探索以及京津冀地区本身在首都功能、总部经济,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
一般而言,国家越大,首位城市越大,且首位城市均是该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比如,2012年,纽约人口占美国的2.7%,伦敦人口占英国的13.1%,东京人口占日本的10.3%,首尔人口占韩国的20.9%,而北京的常住人口数仅占全国的1.54%。虽然目前北京出现较为严重的大城市问题,但是在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有序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逐步优化北京的空间结构,可以通过展都的方式,依托天津和河北部分地区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大都市区。进一步将北京发展为我国的首都核心功能区以及国际大都市区。进一步强化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的首都核心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大国地位。
注释略
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博导。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空间经济学。主要著作有《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比较经济学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等。李逸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