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目前,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淡化行政区划的传统思想,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其科学规划。不但要继续发展北京、天津两个大型城市,而且要更加注重周边地区与之协调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的空间范围内培育更多的二级城市以及三级城市,进而形成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同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京津冀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有较大差异、经济互补性还有待加强,且人均GDP水平和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空间格局,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2000年到2013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年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0.76%、14.54%、10.94%,基本与全国在近十多年间的经济增长水平相近,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京津冀地区在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比值为1.158︰1.137︰1(以河北省为标量1计算,下同),在2013年为0.939︰1.524︰1,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逐步超过北京;从人均GDP的绝对值来看,三个地区之间的差距由2000年的3.178︰2.286︰1进一步缩小到了2013年的2.41︰2.57︰1,似乎三个地区的经济差距有缩小,且经济发展有趋同的态势,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在2000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GDP分别为24122元、17353元、7591元,但是在2013年,北京的人均GDP高达93213元,天津为99607元,河北仅为38716元。与两市的人均GDP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16530元、9761元扩大到2013年的54497元、60891元,与两市的绝对差距分别扩大了3.29倍以及6.24倍。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河北与京津两市的绝对差距在2000年到2013年间分别扩大了3.78倍和3.92倍。此外,2005年亚洲银行提出的“环京津贫困带”概念已经说明在京津冀地区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失衡问题。
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特别是北京,根据2014年3月发布的北京人口普查报告,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大关,多达211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比重高达38%,已经超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2020年将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的上限。
第二,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人口与产业转移不同步。在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82%、48%。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3.7%),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发展阶段。根据《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的研究,2010年,京津冀的城镇化率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低8.69%、27.69%,这说明京津冀在城镇化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此外,报告指出,从2012年起,京津两市新城区的常住人口超过中心城区。说明新城区已经成为吸纳外来常住人口的重要载体,但是,北京市中心区功能过于集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不少工业企业已经逐步转移到了远城区,但是大量的服务业及贸易中心都还集中在中心区。根据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在2010年,北京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北京全市就业量的70%。也就是说,虽然远郊区的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但是基本都在中心区就业,而这种典型的“职住分离”模式导致了北京市的交通拥堵。因此,要解决目前北京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问题,在转移北京的非核心功能时,不仅仅要转移不适于北京发展的低端制造业,而且也要适当地转移部分符合远城区发展的服务业。
第三,整体经济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从2012年三个地区的各个经济指标来看,在占地面积基本相仿的前提下,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化率以及进出口总额占比都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与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失衡现象是分不开的。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其首位度还有待加强。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较低,虽然京津两市的第三产业都已趋于主导地位,但是,河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总体上,京津冀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化路径。明确京津冀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张高丽副总理在2014年9月于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深化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和“职责”。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北京已经成功转向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仅仅是京津冀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中心,而且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引领者。从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别为3.63︰38.06︰58.31,4.49︰50.03︰45.48,16.2︰50.3︰33.49;而到2013年产业结构为0.8︰22.3︰76.9,1.3︰50.6︰48.1,12.4︰52.2︰35.5。从三个地区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来看,目前,可以基本将北京定位为“四个中心”城市。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国际交往、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由于首都功能的优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科研单位、一流院校以及大型企业研发总部,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应当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聚集优势,大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转移类似于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首都非核心功能,有效地对周边地区发挥其经济和知识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对于天津,产业结构已经逐步转向三超二的趋势,可将其定位为“一个基地三个区”,分别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可以充分利用其世界第四大港口的贸易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新性服务业,在产业链的发展方面与北京合理分工,形成两大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此外,河北省目前还属于“资源型+加工型”地区。当地的传统重型加工业对于资源开发的依赖性较大,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型。可以将河北定位为四个重要基地,主要内容包括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科技成果转化、承载产业转移等。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廉价土地以及丰富的生产资源等比较优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京津两市的辐射效应下,充分利用两地转移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材料加工业、现代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的渠道,加大对京津两市的人才吸引来促进当地的研发和创新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