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三个重心下移”的清远乡村治理改革(4)

改革激发活力 重塑乡村治理结构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清远市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塑过程中,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下移,真正实现民事民治民管,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鲁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组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主体作用、村级各种组织作用逐步发挥,农村发展活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首先,支部建在村民小组激活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建活力。在行政村建立党总支,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扩大了党在农村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贴近党员群众,党组织及时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零距离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密切了党群关系,也给许多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平台。

其次,落实村民自治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自治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形成了利益关联性紧密的共同体,村民对于本村发展和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大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明显提升。许多村庄通过推进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自发、自觉地发挥起主体作用,积极投工投劳,共谋共建自己的家园。如阳山县通过村民理事会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制定了村庄建设中“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让地不补”的“四不补”原则,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第三,社会综合服务站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门口”,有效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在行政村(片区)全面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站,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实施代办员制度、联网办理、搭建电商平台等,政府服务效率、生产和生活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群众只需到村级社会综合服务站甚至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各种业务,切实解决了基层党员群众办事难、购销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农村经济重心下移激发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潜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动自治重心、发展经济重心下移和开展“三个整合”,促进了产权与治权的融合,有效激发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适度规模经营。许多村庄在村级组织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第五,以自治“消化矛盾”内部化解不和谐因素,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和理事会,管理和服务的半径小了,加上党支部和理事会都是由身边有威望的人组成,村民们真切感到村级组织成员是真正在为他们服务,因此许多利益问题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分歧明显减少,矛盾也容易得到解决。通过以自治“消化矛盾”,农村矛盾隐患得以及时排解,从源头上防范了社会风险,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采访中,也有一些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一是村民理事会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一些理事会成员对如何理事、理好事认识不清,办法不多,有的因怕得罪人而不愿理事。二是农村缺少能人、带头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者多,部分村组难物色“双带”能力强、年轻素质高的人才,农村发展党员指标不足。三是政策衔接不对应。规模调整后的村委会出现与上级各种评价考核指标、政策文件对接不上的问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仍然薄弱。一些集体经济组织仅有牌子而无实际运作。大多数经济社集体资产底子薄弱,制约了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的发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清远   改革   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