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民事民治民管
近几年来,清远市通过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通过推进农村的土地资源、涉农资金和服务平台“三个整合”,重组了农村的生产要素,提高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得清远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过去的破旧没落,到现在的优美整洁,我们的乡村如今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记者在清远采访时,不少村民都表示当地农村村容村貌早已今非昔比。
走进连州市保安镇熊屋村,迎面伫立的门楼以青石奠基、青砖砌墙、青瓦盖顶、檐牙高翘,门楼拱门上方镶横匾,上书“熊屋村”三个字;穿过门楼走进村庄,发现村中巷道都铺设了青石板,而在青石路的两旁,一些明清时期的民居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与记者走访的其他乡村一样,这个处处流露出岭南文化特色的村落,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混凝土结构的多层楼房,使古村换上了新颜。
熊记财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熊屋村新建了一批改善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为村中每户建造杂物房,实现人畜分离、利用村后岗山建设了生态休闲公园、修建凉亭2座和环山500多米的鹅卵石道路、建设村文化室、篮球场、停车场、健身设施、引导部分村民建设沼气池,把禽畜粪便和农作物废料、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等。同时,村中配有保洁人员2人,每日对村内主干道及公共场所进行清扫,对农户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整治,实现村庄卫生净化……
与村容村貌大变化相伴随的是,清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以英德市西牛镇新城村为例。过去,由于新城村集体长期没有经济收入,村里的公益性事业既没钱干,也没人干。为了修好烂尾的祠堂,新城村小湾片区党支部书记曾水先提议将村中耕作条件差、产值低的山林地收归集体管理,对外发包来解决修祠堂的资金。经过多次开会协商,这一方案最终获得村民同意。
当时,种植砂糖桔在当地开始流行,曾水先与理事会成员们,把集中起来的山林地公开招标,按亩收取租金。林地加起来共1228亩,矮山先发包出去,接着中山、高山也陆续发包。到目前,村集体光林地租金收入一年就有好几万元。
集体收入增加后,曾水先开始带领村民改善村里的公共设施。“村里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都是集体出资维修的。”曾水先说,新城村位于山区,到了干旱时期经常没水,为了解决村内饮水困难,2002年村里还修建了引水工程,从山上引来山泉水,工程耗资10多万元。自来水工程建成后,村民用水收费0.3元/吨,果林灌溉用水收费0.8元/吨,收入也都归到村小组集体。
与此同时,西牛镇新城村在村级组织的带领、发动下,将全村300多亩水田进行置换整合,将所有旱地、林地和鱼塘由村集体统筹,并由村集体统一承包或出租。201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800元。
改革成效更为明显的,还是村民收入的大幅提高。
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村长叶时通告诉记者,在2008年之前,由于土地零碎,种植养殖难以形成规模,大家经济收入很低,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为了改变现状,从2008年开始,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整合和农村治理工作,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09年时,我们村里人均年收入才3000元,但到今年,人均年纯收入突破3万元,16户村民购买了小汽车,34户村民建起了2至3层的楼房,其中有10户还在市区或镇区购买了商品楼房。其次是村集体收入增加。土地整合前的2009年,村集体年收入5.5万元,2014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5万元。”叶时通说,收入倍增后,大家现在都不愿意再出去打工了,都想留在村子里发展一些农业种养项目。
2013年12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徐祥临曾到叶屋村调研。在他看来,叶屋村的发展,与村民理事会的自治功能有很大关系。“现代农村体制机制中,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组织农民靠现在的行政村很难。在自然村实行村民自治,在熟人社会进行更为有效,因为熟人之间利益相关,感情有历史上的纽带,较为容易组织。”徐祥临称,自然村一级是熟人社会,村务的运作成本比较低,效率也较高。徐祥临认为,叶屋村的成功,是农民自发改革的结果。
“农民的事要让农民自己去做。”寨岗镇党委书记黄火兴向记者表示,进行农村综合改革之后,现在农村的各项建设事宜,几乎都是村民自己筹钱、房子也是自己建、村路也是自己铺。如果政府来做这些工作,当涉及占用土地时,村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要给多少补偿,双方反而变成对立的关系。但现在,当这些事情变成村民自己想做的事情后,全村人都会集思广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占用土地或要拆掉一些村民的旧房时,村民都是无偿让出。为什么?那就是他们以身说理,说他们自己的事,村民听得进去。这就叫做村民自治。
英德市九龙镇党委书记黄永晨告诉本报记者,更为关键的是,在农村实现基层自治后,村民的矛盾经基层组织的调解,相对容易化解,也填补了农村社会的 “管理真空”,减少了农村矛盾纠纷。据清远市农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与2012年相比,清远市涉农纠纷下降21%,尤其是英德市西牛镇2012年曾因上访问题被全市通报批评,自开展试点以来,实现了全镇“零上访”。
鲁小鹏告诉记者,通过建立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理事会,自然村的发展有了稳定高效的组织机构,对村中大事,诸如建桥、修路、农田水利、文化设施、土地集中流转等,实行“村党组织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真正实现民事民治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