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界并购和融合发展成为常态,外来资本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的新热潮下,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投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如何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热情?如何避免资本逐利性对产业的透支?如何制定科学的文化政策,寻求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双赢?在日前由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座谈会上,业界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研讨。
1 一种趋势: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风生水起
【数据】 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统计,截至2015年3月末,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2124亿元,比年初新增166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同期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9.4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风生水起。
文化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本身的良好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也仍然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大大高于GDP增速。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全年和2015年上半年,新增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83.51%和68.5%,远高于同期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的增幅45.88%和19.4%,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提出了融合发展的理念,把文化产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和背景下进行考量。
2014年3月,按照中央关于“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
“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已经连续三年实施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通过贷款贴息、债券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支持了超过400个文化产业融资项目,累计资金超过2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介绍说。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促进下,文化产业日益受到资本的青睐,文化金融合作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跨界并购风生水起。
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良分析指出,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规模为2.4万亿元左右,2014年将保持2.4万亿元以上的规模,文化产业从不同资本渠道获得的资金约为20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中,不到10%的资本来自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等,其他90%的资金来自社会资本。
“然而,我们看到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依然很小,融资渠道比较窄,跟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不匹配。因此,尽管大家都看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愿意投资文化产业,但是对广大文化企业来说,想要便利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部门和市场共同支持。”施俊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