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养老服务的供求矛盾愈发突出。我国目前的生育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王桂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施30多年。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我国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的生育率已下降到1.18(生育率是指育龄妇女实际生育子女的数量),仅比生育更替水平的一半多一点。所谓生育更替水平,简单说就是一对夫妻生育2个孩子、出生和死亡平衡、在没有迁移情况下人口保持不增不减稳定状态时的生育水平。我国目前生育水平如此之低,说明我国的生育问题和人口问题已经很严重而且还将越来越严重。
记者: “失独家庭”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否也是“两孩”政策出台的原因?
王桂新:这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目前独生子女人口已累积2.2亿人,由于独生子女人口每年至少死亡7.6万人,这样就相应形成7.6万个失独家庭和大约15万人的失独父母。据估计,目前我国已有约2000万失独父母,他们人到中年不幸遭遇子女夭折之痛,而且已失去再生育能力,甚至在当年就自觉或被强行结扎绝育。政府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可以减少一些家庭可能成为“失独家庭”的概率和风险。
记者:你的很多学术文章都关注到社会“少子老龄化”加速的现象,能否解释一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桂新:“少子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一,将导致劳动力规模快速缩减和劳动力的老龄化。必须看到,快速发展的“少子老龄化”,在不远的将来必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规模的快速缩减。据研究,在未来20年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国的年经济增长率降低0.5至0.7个百分点。
其二,将导致消费规模萎缩及储蓄率下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往往趋向减弱。
其三,造成“未富先老”使未来社会医疗保障费用不堪负担。少子老龄化的发展,使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社会医疗保障不堪负担。
其四,少子老龄化将造成学校教育生源危机,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新能力。如受少子化影响,初中和普通小学学生数自改革开放以来即表现为持续减少趋势。如果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则少子化将进一步加重。到2050年将可能使初中和普通小学学生数分别减少到1000万人左右甚至以下。
王桂新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分析及管理与评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决策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研究。
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有:上海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1世纪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