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两孩”政策步子还可更大

——访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

   

本报记者 程绩

近期,全国多个省市集中发布“单独两孩”政策,这个被全国民众热议近半年的话题,终于开始走进现实生活。

“单独两孩”政策执行对上海会有哪些影响?能否缓解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的人口问题?记者就此对话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

“单独两孩”上海新增婴儿每年不会超3万

记者:根据你的研究,上海范围内,符合“单独两孩”条件的育龄人口规模大致有多少?

王桂新: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上海常住人口育龄妇女有686.87万人。因为一般地说,只有有配偶才可能有生育行为,所以我们专门根据仿真研究,探明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育龄妇女中有配偶的育龄妇女有473.37万人,其中“单独”有配偶育龄妇女为98.29万人,约占有配偶育龄妇女的20.76%。也就是说,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育龄妇女规模为98.29万人。因为在相近年份这一数据一般变化不会很大,所以可以认为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中,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育龄妇女规模大概在100万人左右吧。

记者:实行“单独两孩”政策之后,对于上海人口可能带来的变化,有的数字说是新增2到3万,有的数字说是新增5到6万。你认为哪个更加准确?

王桂新:准确地说,实行“单独两孩”政策后上海多生的孩子数,是指今后几年受该政策影响比较大的年份一年多生的孩子数。我的推算结果,基本与前一种说法一致,应该大致在2万到3万之间,一般不会超过3万。即使就上限假设,今后几年每年多生3万人,在宏观意义上,这一规模的新生人口对改善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上海的少子老龄化矛盾的作用是不大的。但从所涉及的家庭及个人等微观层面来看则意义重大。因为实施这一政策可以改善其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可以极大地减小其家庭形成“失独”家庭的概率和风险。当然,在婴儿出生及养育阶段可能对城市的出生、保育和幼教设施及人力资源需求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压力。

记者:除了“单独两孩”政策之外,你认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别是针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具体办法是什么?

王桂新: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改善其人口年龄结构,最为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人口迁移。

历史上上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正是人口迁移给予了这座城市持续的青春活力和发展动力。其中,上海人口年龄结构改善,就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作用。如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海老龄化水平已达到11.5%,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反而下降到10.1%。这正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外来人口的迁入,才明显地优化了上海人口的年龄结构,延缓了上海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上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建设世界城市,就必须继续保持自己移民城市的特色,继续通过人口迁移保持和增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发展动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复旦大学   王桂新   “单独两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