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冰淇淋、计算机、环境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50年?能够亲身经历、亲眼见证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在倪老看来,是其最大的生命财富。他说,他这辈子最喜欢两句话:淡泊名利、只争朝夕。把每个十年都看成是生命的开始,十年做好一件事,这是老一辈学人的朴素情怀和精神坚守。
印象深刻的是,采访中倪老提到的三次去美国时,都被问及“最大的冲击”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初,我说是冰淇淋,当时中国冷饮只有雪糕、棒冰两大种类,而美国光冰淇淋就有五六十种;80年代末去的时候,我回答说是计算机,当时美国学者已实现住所和办公室计算机联网,而我们整个国政系却只有一台电脑;90年代到世纪之交再去的时候,我认为是环境,不仅是生态环境,也包括学术环境。”冰淇淋、计算机、环境,其间浓缩了国人追赶世界、与世界融合的脚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倪教授可有什么遗憾?这位笑称自己只有4岁(70岁又是一次生命开始)的白发学者谈到这样一件事:以提出软实力闻名于世的约瑟夫·奈教授一直想让他做个讲座,题目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但倪老一直没能去做。“我是学语言出身的,历史、哲学等理论功底欠缺,虽然一直在补课,但毕竟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创建,关键就在这十几年,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啊。”这是一位老学者的殷殷期盼,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学术道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责任指向,更是行进中国的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