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要好起来才行”
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总统老布什派遣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来见邓小平,有一篇讲话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叫“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
8年后,江泽民主席访美。我也正好在华盛顿,当我见到斯考克罗夫特,他向我回忆起1989年邓小平见他时的情景。他说:“我非常感动,江主席昨天见我,让往事历历在目,我现在的心情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一位来了,难过的是,另一位却走了。”
他讲得很动情。看得出,他对邓小平很有感情。他对我说,当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和他谈话时的三层意思,一是要相互尊重,二是要相互让步,三是不能拖,拖久了对双方都不利。特别是第二条,相互让步,当时没有哪个领导人会讲这个话,但邓小平不仅讲了,还已经有了具体考虑,中国在哪里可以让步,美国可以怎么让步,都有了具体考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中美两国关系一度陷入低潮,逐渐好转后,又因李登辉访美陷入困境。1997年江泽民主席的此次访美,将两国关系扭转过来,第二年克林顿访华,两国提出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9年又因南联盟炸馆事件陷入低潮……中美两国的关系就是这样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着。
这也让我不断想起那番话:“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这是一位伟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世界的高度看待两国关系的论断。从那以后这20多年,大家都在一起努力。
从拉宾听我课到奥巴马访沪
当年我们用10年时间,派了10万学者,赴美学习。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在上海科技馆见中国学生后,准备4年派遣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如今,第一轮已经完成,据说美方有意将之作为常设计划。这个举动我觉得特别好,年轻人之间了解加深,对两国未来关系必然会产生深远影响。
奥巴马在上海会见学生这整个活动的一些环节,我是全程参与的,这件事连《纽约时报》都有报道,他们都将这次与1994年以色列总理拉宾来听我课的事联系到了一起。
那年,拉宾刚在美国与阿拉法特签署中东和平协议,接着就来中国访问。接到他要来复旦听课的消息,学校决定由我讲一堂有关“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的全英文课。
之前学生准备提10个问题。拉宾进来后,第一排入座,我讲了10多分钟,便请他发表讲话并回答问题。
但没想,拉宾临时改变了主意,说想问个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新变化会对中东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不难,但临时变更,突然有点冷场。我只好向自己的一个学生使眼色,他下意识举手,却没回答问题,只是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问题问了出来。
还好这个问题问得不错,拉宾一听很感动,他幽默地化解了尴尬,一口气讲了七八分钟,讲战争、家庭,中东的发展。
这件事,后来被大家拿来与2009年学生与奥巴马的对话作比较,两次就完全不一样了。
参加会议的学生,从8个学校选择,之前的准备会只介绍背景,让同学们每个人写下两个最想问的问题,五花八门什么都行。我们只是引导,哪些问题在这种场合可能不太合适,最后集中到大约20多个大家想问的问题。之前也没有彩排,没有安排,谁抢到机会就问。还有那位走红一时的“奥巴马女郎”,实际上她都不是这400名学生之中的。最后的结果,基本做好了奥巴马访华的序幕工作。
说这些,看得出,改革开放30年,我们对外的尺度与空间越来越开放了,灵活性也多了起来。
这是一个进步。我相信今后进步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