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3)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和趋势

人类交往方式的变化是与生产方式的发展相一致的。马克思从这二者的一致性中揭示出“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31)这表明,人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物质交往的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2)这就在一般意义上确立了世界历史形成过程和趋势的物质基础和根源:它既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使各民族的原有的狭隘的地域性存在和封闭的彼此隔绝状态被打破的一个结果,又是由各民族国家间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和日益深入、扩大的交往活动对以往相对封闭和落后的分工消灭的一个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的发展,人类历史由狭隘的地域性历史走向开放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运动过程,因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客观趋势和走向,从而也充分证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33)这就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世界历史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物质根源和动力机制,也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根源和动力机制。

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推动者。资本主义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4)究其根本,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而资本的逐利活动必然导致生产力的急速扩张,由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历史契机。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大工业的发展所开辟的世界市场的逐步扩大和成熟,为资本冲出国内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历史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35)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36)资本向外扩张及其自我增殖的内在本性,使资本本身不仅蕴含了世界市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而且世界历史也成为其自身不断增殖外化的直接产物,当然,资本的扩张本性构成世界历史转变的内驱力必须要通过竞争、分工、交换以及世界市场的中介才能成为可能。世界市场也使历史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体化的倾向,并与世界历史的转换进程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37)这就揭示了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内在矛盾及其趋势。资本主义在开辟世界市场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推向了世界,这是造成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根源。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运用就体现为国际价值规律。马克思强调,国际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运用是造成国际剥削的根源。他认为,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不是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国际价值”。“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38)而这种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不可避免地造成富国对穷国的剥削。这是造成国际范围内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同时,马克思又进一步剖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它实际上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完成者。虽然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发展,并使民族和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具有了直接的、普遍的形式即“世界历史性存在”,但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形式并非意味着真正意义上人类的解放以及世界历史的最终完成。因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39)也就是说,当单个人在摆脱封建式的狭隘的交往方式束缚的同时又陷入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束缚。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人本身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制的力量,因此,生产力只有在个人是私有者的情况下才是个人的力量。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无关紧要的形式,因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限制的。”(40)而交往本身之所以受限制,归根结底是受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禁锢和制约,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封建时代的新的限制。这种禁锢和制约导致的历史后果在于:“尽管竞争把各个人汇集在一起,它却使各个人,不仅使资产者,而且更使无产者彼此孤立起来。”(41)要打破这种僵局并改变已有的现状,处于世界历史之中的各民族国家就应致力于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世界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来说,就必须自觉地践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即通过革命运动去废除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的私有制,从而超越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三)世界历史理论与无产阶级的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

如上所言,资本主义虽然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但不是世界历史的完成者,它不与世界历史共始终。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与人类社会的解放相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蕴含着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一方面,它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解放又必须超越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他认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2)这是因为,资本“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43)从而“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44)而“生产力——财富一般——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45)在马克思看来,“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的内在转变恰恰导致个人所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扩大,原本通过个人间的相互作用而自然形成的全面依存的相互关系,从而也表现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们自身,“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46)同时,共产主义革命及私有制的消灭又推动单一地域性的有限的个人走向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上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能力的个人。这就是,“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与这一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私有制的消灭……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因此,“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47)单个人的最终解放直接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世界历史在形成制约个人解放的异化力量的同时,又内在地生成了实现其最终目标的真正的主体力量与现实方式,“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48)由此,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人的最终解放必然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而直接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乃至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价值主题与本质规定。

由此可见,马克思基于哲学变革和唯物史观所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作了深刻的分析。尤其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及其历史地位和世界历史矛盾的分析,对于世界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世界各民族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等问题的研究,为其经济全球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质

近年来,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然而,由于一些学者混淆了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历史以及资本主义的关系,甚至将三者直接等同起来,特别是把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等同起来,造成了诸多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要透彻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就必须深入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思想变革的历史之中,通过研究其哲学、唯物史观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趋势等的分析,以真正揭示隐含在其中的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是20世纪末每一个人都谈论的时髦词语,但150年前马克思就预见到它的许多后果”。(49)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审视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里,我们将进一步呈现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作出新的理解。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经济全球化不是和人类历史共始终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性运动的产物。依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世界(性的)历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作为世界(性的)历史是随着资本主义产生的,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当然,人类的历史活动从一开始就不是绝对孤立的,在古代,就存在着某种联系,如,东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以及海上的茶叶、瓷器贸易航线。但是,从总体上说,在前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仍然是地域性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才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普遍形式,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内在的“世界主义性质”,特别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人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才得以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

其次,经济全球化不与资本主义历史共始终,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诚然,资本主义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国际性特征,资本的原始积累同地理大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殖民地的开拓等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早就指出了这一点。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者片面夸大了这一点。从宏观上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的形成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对此,马克思说,“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50)就是说,世界市场的逐步发现与形成促使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历史阶段不仅使封闭的封建生产方式得以逐步解体,而且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资本的国内发展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51)一方面,资本主义快速地发展生产力,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内在矛盾也被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必然向外扩张,这就进入到了经济全球化阶段。价格低廉的商品“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52)而且它还以殖民和战争的方式对外扩张。开辟新的世界市场就包含在资本的本性之中。因此,资本主义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资本冲出国内走向国际的阶段,即资本力图走向全球拓殖的阶段。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共始终,而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定阶段。

最后,经济全球化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的特定形态,也在于这一阶段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于以往的阶段。这与以往地域性历史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在此之前,社会基本矛盾的冲突及解决方式主要限于一国或特定地域之内。但到了世界历史时期,一国矛盾的解决受制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制约,出现了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与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但直接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当资本主义冲出国内走向世界时,当资本力图控制全球经济时,世界历史的发展就直接呈现为资本力图控制全球同与此相对的民族、国家追求独立的矛盾。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国际化了,这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与各民族发展道路的矛盾在当代的表现。在此背景下,资本的私人占有已转变成资本的全球霸权。人类的社会基本矛盾转化成为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全球霸权的矛盾。(53)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无不受到资本的控制,有学者将其具体化为:生产力的国际化发展与生产力及其诸要素日益被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的矛盾。其不同侧面的具体表现有:不断获取世界市场和增加释放外部化空间的狂热追求与世界市场和释放外部化成本空间有限性的矛盾,全球资本运行的无序性和无限性与全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不断通过增加财富以缓解存量财富分配极大不公的需要与生产财富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发展与对不断发展的国际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控制手段有限性的矛盾,以及资本霸权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等等。(54)总之,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实则是资本力图控制全球,并以掠夺和占有他国的超额利润为目的的全球化。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