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摘要: 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蕴含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旧哲学的本体观念论,使哲学研究通达现实。这一哲学观的变革使得马克思能够从现实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动力和趋势,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认识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性质及其趋势,强调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有在整体性视域内,从马克思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才能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哲学观/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经济全球化

标题注释: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5CXTD-01)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实质。二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关于前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各国经济的开放、相互依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学家索罗斯则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全球金融市场及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日益加强的支配。西方左翼学者也明确表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①国内学者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从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看,由于学者所属学科不同、所持价值立场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各不相同。有学者单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只看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普遍交往的发展,一味地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有学者单纯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强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利益关系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状态;还有学者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和人类共同利益价值观的变化。问题在于,资本为何能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本为何会在世界的普遍交往中超出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以及这种普遍交往所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这对于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为此,笔者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唯物史观的发展与形成、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理论的关系、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关联的梳理,全面探讨其内在联系及其所包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将证明,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使用“经济全球化”这一用语,但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全球化既不是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相始终,也不是资本主义试图终结人类历史过程的最后形态,而是以“资本”冲出国内走向国际为标志,是“资本”以各种手段获取超额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特殊阶段,即是“资本”的全球化过程。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任何阐释,都必须放到其哲学思想的背景中进行。正是通过揭示旧哲学的观念本体论的性质,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旧哲学的清算,使哲学回归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而且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规律的揭示,为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新哲学指出了一条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导致旧哲学陷入形而上学重重迷误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其抽象的理论建制封闭了哲学通往现实的道路。它必然导致哲学自身窒息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维度,丧失了超越当下既定存在、廓清事物发展规律,并关注现实、改变现实的批判品格。因而,“对哲学家们说来,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②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必须破除旧哲学将观念预设为本体的形而上学倾向,使哲学从思辨走向现实并面向时代。

通过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批判借鉴,马克思揭示了哲学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开辟出哲学通往现实的道路,促使哲学从理论思辨走向社会现实。早在从事法哲学研究时,马克思就已真切地意识到了旧哲学的症结所在,“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③这一应有与现有的先验二分,不但是旧哲学理论由于其自身矛盾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是其体系封闭性的集中体现。它使得旧哲学割裂应有与现有并将哲学绝对地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马克思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不同于德国哲学家们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摒弃,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的汲取,并力图将它提升为对事物本质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而决不允许任意划分;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中求得自己的统一”。④这一辩证方法成为马克思打破旧哲学体系封闭性的重要原则。

立足于这一辩证方法,马克思揭示了哲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统一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与现实世界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反而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为哲学与现实世界之间所蕴含着的差异的矛盾统一关系。一方面,哲学具有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特定超越性;但另一方面,哲学却又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哲学的超越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作为纯粹理论体系的哲学是哲学家们对现实世界进行颠倒映现的结果;其内涵或内核则源于时代并由特定的社会现实所赋予。如此一来,马克思不但破除了思辨哲学的封闭体系,而且为新哲学指出了一条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

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破解了旧形而上学所确立的观念的先在性和绝对性。在他看来,意识本质上是现实的人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意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⑤因而,意识是特定社会存在的产物,思想观念范畴不过是人们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正是这样,也就根本不存在绝对独立的意识和思想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归根结底是“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⑥这一理解瓦解了那种把观念视为永恒和先在的先验思辨哲学。现实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构成观念和现实相统一的基础,而对现实人的物质生活实践的研究,就成了哲学走向现实的桥梁。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必然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他们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关系。马克思对哲学的这一理解,使得他能够从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转向对诸如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的思考,由此探索人类解放的真实路径。

因此,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实质在于,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继而彻底摆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不但从根本上颠倒了旧哲学的观念本体论逻辑,而且破除了旧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本末倒置的谬解,为人类客观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问题扫除了障碍,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唯物史观为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确立了方法论原则

其实,对于经济全球化问题而言,马克思哲学观变革所造成的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马克思所确立的新哲学为人类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基于这种世界观,人们对历史乃至由于普遍交往所造成的全球化问题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⑦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将世界看做既成的客体或对象,从而将现实世界自然化了。现实世界被抽象为一个独立于人们实践活动之外的自在自然界。唯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体”维度,却不能抓住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⑧坚持将精神和意识当作本体的唯心主义,极大凸显了人们的主体力量,抽象地发挥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能力。但由于哲学家们着力于将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力量归结为世界存在的本体根据,因而只能停留在观念的范围,无法找到观念通往现实的道路。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更是将这一做法发挥到了极致。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家们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将现实世界理性地建构成为一个超感的形而上学世界、颠倒的“理论王国”。⑨这显然极大地凸显了主体的能动性力量,从而客观上反映了现实的人对世界的作用及其主体地位。然而,唯心主义作为颠倒意识与存在关系的世界观,作为“颠倒的世界意识”,⑩本质上只能是以颠倒的方式去反映现实世界。这就决定着它和旧唯物主义一样,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动地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全部内容,而只能从主体形而上学角度对之进行片面的抽象解释。

旧哲学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解释必然会在社会历史领域反映出来,当哲学家们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投射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时,就衍生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旧哲学将观念范畴确立为世界存在之本体的做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哲学家们将某种精神、意志设定为历史动力,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规律进行种种的颠倒和歪曲。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虽然着力于探寻历史发展的动力,然而,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11)这就意味着,它并没有切实地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过程出发去解释历史,而是对这个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唯心主义颠倒和歪曲。这种历史观的特征在于“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12)哲学家们在将观念绝对化为本体的同时,也就遮蔽了观念的实践本性。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