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雷云: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

——简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这些论述,从更深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其次,规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个整体。前一句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道路,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后一句是一个全新的论断,2013年11月习近平撰文对它的涵义作了界定,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对比说明它的由来,以我国当下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证它的内在根据。

再次,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方面改革的牵引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既彰显了它的全面性,又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地位。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但同时必须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肯定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在它的牵引下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

复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一次重大理论突破。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从十五大到十八大,对此都有新的表述,但总的精神还是定位在“基础性作用”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把它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的作用作出进一步定位,这是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习近平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同时又指出“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对这种作用作了规范性表述。这实际上是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综观习近平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决定》,我国要进行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为唯一遵循的改革;二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取向的改革;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的改革;四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五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力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二是对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以及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作出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三是在方法论上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四是把改革当作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