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雷云: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简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如何实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恒性历史课题。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结合,或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了第二次结合,或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和20-21世纪之交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其本质特性是与时俱进。这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二是依据新情况对原有思想、观点、论断加以深化、提升和完善;三是在新形势下对原有思想、观点、论断进行灵活应用使之解决新问题。这三种情形层次不同,但总起来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上的不断与时俱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上的作为, 都分别反映了这三种情形。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主线在多方面展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更丰满,结构更完整,逻辑更严密,时代性、实践性、指导性更鲜明突出,从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集中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两个《决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

全面深化改革:应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立足于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已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判断,进一步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这一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专题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专题内容。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二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三是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四是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