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特性
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维新启蒙者关于皇国史观及对外侵略扩张等思想主张,给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日后明治政府领导者以深刻影响,被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完全继承并加以广泛宣传,演化为日本向外扩张的目标与步骤,成为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人把吉田松阴的扩张思想相继付诸于指向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行动。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侵华理念由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人的书斋设想,演变为军国主义侵华思想与侵华战争互动并进的形态。一方面,奉行“富国强兵”、力图摆脱对欧美国家的屈从地位的日本政府,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道路,并将矛头直指中国。另一方面,以被称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民间报人福泽谕吉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倡导者,大肆鼓吹弱肉强食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明治政府军事扩张和侵略亚洲的野蛮行径摇旗呐喊。他在近二十年写的四十多篇鼓吹侵华的文章里,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与侵略中国联系起来,公开标榜侵略合理合法。他积极支持的侵占朝鲜、吞并中国台湾和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侵略构想和实施方略,被后世的军国主义者全部付诸为侵略行动加以实施。
1874年5月,日本陆军司令官西乡从道出兵入侵我国台湾地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专条》,以赔款50万两白银作为日本侵台军退出台湾的条件。虽然侵台战争的规模不大,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英美对日本的支持,日本的不战而胜刺激了军国主义分子的侵华欲望。这次入侵台湾是日本走上明治维新之路的首次对外用兵,其中包藏着侵略朝鲜、侵吞琉球的武力试探。1875年,日本武装入侵朝鲜,逼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并更名为冲绳。
1890年,山县有朋以首相名义写就关于“大陆政策”战略构想的《外交政略论》。他主张在固有领土疆域的“主权线”外侧,设想出一条“利益线”,那里是“势与邻国接触,而与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关联之地区”。他强调“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如果别国侵入利益线,则必须以强力排除之”。他指出,日本“利益线的焦点”是朝鲜。也就是说,把日本国疆域称为“主权线”,把朝鲜作为“利益线的焦点”,将中国等邻国的疆土视为日本的“利益线”的势力范围。山县在1890年12月第一次帝国议会上发表施政演说称,在列强争霸的时代,“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他极力宣扬“利益线”理论,鼓吹必须大力扩军备战。可以说,山县有朋已把朝鲜、甚至中国纳入日本“利益线”的势力范围,以防止对抗沙俄侵占。按照这样成行的“大陆政策”战略构想,为了“防守主权线”,占领和侵略朝鲜、中国等“利益线”势力范围就成为历史必然。
山县有朋的这一“利益线”理论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战略构想的基本成型,并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及军国主义者所继承。日本明治维新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1915年对华“二十一条件”、“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事件,均是军国主义“大陆政策”关于“利益线”理论的具体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