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军国主义侵略特性评析

核心提示: 日本的明治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随之构筑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警察、监狱和武装力量等国家机器,并对外实施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事件,均是军国主义的具体实施。

【摘要】日本的明治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随之构筑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警察、监狱和武装力量等国家机器,并对外实施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事件,均是军国主义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军国主义 历史修正主义 侵略性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原生性源流

日本“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思想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进入中世纪之后的一位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曾提出“欲治大明国之志”并付诸实施,成为日本开疆拓土扩张主义的最早启发者。随后,江户时期学者山鹿素行发表著作贬低华夏文明,倡导“日本主义”。他毫不掩饰地提出“中朝”(指日本)论,宣称圣人(孔子)的道统到宋朝就已经泯灭,应该认定日本是“中国”,“唯有日本才确实可谓中国之地”。①山鹿素行把日本称作“中央之国”,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独自的国际秩序。他歌颂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把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和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相提并论,称“秀吉晚年,征伐朝鲜。其勇敢胆略,冠于古今……显示本朝武威于异域者,神功皇后之后即在秀吉统治之时”。②在他看来,日本已俨然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山鹿素行的上述思想为后来建立力图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军事学说被幕府末期的长州藩士吉田松阴所继承,其传承的侵华思想对明治维新时期的军国主义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18世纪70年代,日本“集国学之大成”者本居宣长反对儒学,进一步发展了山鹿素行的“日本主义”。山鹿素行和本居宣长倡导的“日本主义”与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思想,深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推崇,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到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俄国等西方列强“东渐”,不断对日本造成“冲击”,日本出现了一批通过研究荷兰了解西方的“兰学”学者,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上书大名或幕府,就当时的日本内外政策发表见解。其中代表人物有林子平、本多利明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开国”,学习西方,进行对外扩张。林子平在《海国兵谈》(1791年)中称颂“神功皇后使三韩臣服,丰臣秀吉征伐朝鲜使之至今仍服从本邦”的“光辉武德”;羡慕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布德张武”和“一统五洲”,希望日本出现一个像他们那样“文武双全”的“将才”,来建立他所设想的“武装体制”。③同林子平相比,本多利明的对外扩张思想又前进了一步,他把眼睛转向欧洲,主张向欧洲各国学习。他在1798年撰写的《经世秘策》和《西域物语》著述中,主张实行对外扩张的“开拓制度”。可见,幕府末期,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与幕藩体制的危机,日本的扩张主义意识与国际乱局相结合,使得日本对外扩张理念逐步强化。

继山鹿素行、本居宣长、林子平和本多利明之后,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学者成为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奠基者。佐藤信渊意图吞并中国、称霸世界,先提出了同时进攻北京和南京的侵略计划,后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又提出“存华挫狄”的主张,希望中国成为日本的屏障。19世纪中期,日本被迫同列强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吉田松阴作为明治维新的启蒙者,提出了以攻击弱邻、补偿西方侵略之害的“得失互偿论”。尤其是当他看到积贫积弱的清王朝任由西方列强宰割,便开始产生对华蔑视感,并更加觉得日本的出路在于己为中介,促成得失互偿。这表明他逐渐形成了通过侵略朝鲜和中国来对抗西方的战略设想。1855年,吉田松阴在给其兄长的信中称:“与俄美和亲条约已定,我决然不可破坏而失信于夷狄。只宜严守章程,加深信义。其间,培养国力,降服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将同俄、美交易之损失,以鲜、满土地补偿之。”吉田松阴关于入侵中国和朝鲜,“控制南洋而袭印度”,甚至梦想“并吞五大洲”的民族扩张思想,勾画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思想的雏形。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瑞一]
标签: 军国主义   侵略   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