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共通故事表述,提升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如何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投入,如何在满足国外受众需求的基础下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有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差别呈现、阶段性递进。中国文化符号对于外国人而言有难易差别,绿茶、熊猫等符号比天人合一、面子这类符号更容易接受。中国现在对外华语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都不少,但以点状居多,形成系统的少。我们应该系统性地循序渐进,以内在兴趣为驱动,在认知程度比较低的阶段侧重相对浅显的文化符号的传播,通过旅游或生活方式进行拓展。在建立起一定认知度后,逐渐加入相对抽象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类的文化符号传播。
第二,对外文化传播应重视媒介融合趋势。一方面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际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输出的随机性和整体策略的欠缺导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处于混乱庞杂的状态。我们不缺乏活跃的文化活动,但缺乏有效的活动效果。从媒介渠道上,对艺术演出、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应逐步改变去国外演出、到国外影院放映中国电影等固有模式,高效利用新媒体渠道。在推广方式上,我们应利用创新APP或者文化类的主题网站,充分调动国外民众在虚拟网络空间中接触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意愿。
第三,对外文化传播应找到共通故事表述。国外大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处于“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的阶段,以“故事”为内在兴趣的驱动,应该比“符号”和“理念”更具备亲和力。在跨文化语境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以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或者意象,找到共通的故事表述是巧办法。比如通过一个个汉字讲述故事,“水”向下流,“火”向上窜,“粗”和“精”源于米粮,“快”和“慢”皆从于内心,以趣味和直观的方式讲述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再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中国生活方式讲述故事,中国人夏天喝不发酵的绿茶,秋天喝半发酵的乌龙茶,冬天喝熟普洱和红茶,茶就是中国人和四季的默契,也体现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当我们用这些富有意涵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意象与外国人对话时,输出的不仅仅是词汇,而是观念。而这些也就是最质朴,最易懂的中国故事。
(作者分别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胡晓明:《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第5期,107-117页。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