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研显示,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三个问题,即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与国外民众兴趣点脱节,文化传播渠道与外国民众媒介使用习惯存在偏差。基于此,文化“走出去”在重视“供给”驱动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需求驱动,注重内容层面的阶段性递进、媒介层面的融合趋势、策略层面的共通故事表述。
【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文化认知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如何在国际语境下提炼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通过有效的载体与方式,增强中国文化对于国外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
必须承认的是,受到传统外宣意识的影响,加上财政收入增加的外部利好因素,文化“走出去”目前仍然偏重于“供给”驱动。维也纳金色大厅中频频出现的中国演出团体,顶级电影节展中买断最佳广告位的中国电影企业,世界城市黄金地段不间断播放的中国形象视频,这些都意在增强中国文化的“存在感”。而在“需求”层面,在国外普通民众眼里,中国文化究竟得到了多大的认知?我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方式是否和他们的文化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相符?目前都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与对象性研究。
基于此,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与国际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合作,对美、英、法、日、韩、澳等六国的2407名普通民众进行了在线调查,分别就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中国文化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偏好等进行了解。
国外民众对熊猫、绿茶等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高,对中国哲学观念认知度低
本次调查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受访者样本覆盖18-65岁的当地居民,国籍、性别、年龄等比例达到均衡。样本对象完全不懂中文的占66.1%,能认知简单词汇的占22.4%,具有较高中文水平的占11.5%,符合国际实情。
课题组将中国文化元素分为“中国人物”、“中国哲学观念”、“中国艺术形态”、“中国自然资源”、“中国生活方式”、“中国人文资源”等6个类别,并在每个类别中设定3个文化符号,通过6个类别18个符号来考察受访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以0分代表“完全不知道”,5分代表“特别熟知”制作五点量表,将18个符号的认知分值相加并换算为百分制。
从整体认知度来看,13.3%受访者得分为0-29分,60.9%受访者得分为30-59分,15.3受访者得分为60-74分,显示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
从单个文化符号看,认知度最高的三个文化符号是熊猫(3.3)、绿茶(3.1)、阴阳(2.6),认知度最低的三个文化符号是敦煌壁画(1.7)、面子(1.7)、天人合一(1.6)。
从文化符号认知的类别上看,国外民众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文化符号(熊猫、长江等)认知度最高,其次是中国的生活方式(绿茶等)、中国人的符号(孔子等)。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文资源、艺术形态和哲学观念,在整体认知度上都相对较低。我们经常通过各类节展,把中国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推到国外去,但真正了解并感兴趣的看来不多。我们总是说思想的输出是最大的输出,但事实上中国的哲学观念是最难被人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