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2)

——基于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调查

核心提示: 调研显示,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三个问题,即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与国外民众兴趣点脱节,文化传播渠道与外国民众媒介使用习惯存在偏差。基于此,文化“走出去”在重视“供给”驱动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需求驱动,注重内容层面的阶段性递进、媒介层面的融合趋势、策略层面的共通故事表述。

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些兴趣,但是主动接触与消费的人却很少

文化产品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只有通过有文化影响力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真正激发国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兴趣。在国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认知判断上,我们发现,尽管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是具体到某一文化产品上,选择意愿就直线下降至50%以下。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和外国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从具体文化产品类型上看,外国人相对最感兴趣的是中文图书的译作,比例高达46.6%。这恐怕得益于近几年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增强,图书版权对外输出持续增长。

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电影,选择比例达到28.5%。应该说电影的视听语言比图书的文字语言更通俗易懂,而中国电影企业、明星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类亮相也很频繁,但令人无奈的是,这没有带动中国电影在国外市场影响力提升。在国外看中国电影的依然以华人群体为主,消费群很难扩展为普通民众。

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国电视节目,选择比例为21.2%。从硬件设施的投入看,从长城平台的建设,到中国电视频道的海外落地,中国电视“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相当大。但无论是国际热点新闻事件的参与报道,还是娱乐类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输出,即便是国际级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在国际范围内也缺乏持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排在第四位的是中国演出,选择比例仅为19.2%。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文艺团体出境演出是一厢情愿地给自己“镀层金”,演出本身既没有考虑国外演出市场的特定规律,也忽视了普通民众作为演出欣赏者的消费习惯。抛开市场收益不谈,就连最基本的吸引对象国民众对于中国演出的好奇或者兴趣也难以达到。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文化在意愿上是人场,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些兴趣,但是进一步去主动接触与消费的人却很少。这不仅需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指向性与精准化,还需要增强文化消费的便捷性。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