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蔡 昉:怎么看上半年经济增长7%(4)

四、潜在增长率与改革红利

实际增长率固然不应超过潜在增长率,但是,潜在增长率自身却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我们估算和预测的潜在增长率,其实只是假设没有新的增长源泉可能达到的增长能力。从比较动态的分析角度看,这样的预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改革阶段和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障碍,既妨碍对生产要素供给潜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也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全面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一方面挖掘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增长源泉,可望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赢得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

改革与增长不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改革红利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产要素供给等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增长动力终究要实现向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转换。以下我们举例说明,在若干领域进一步推动改革,如何立竿见影并显著地提高潜在增长率。首先,户籍制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及其稳定性,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保持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其次,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改善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激励机制,满足产业升级优化对技能和创造力的需求。第三,深化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更有效率地配置资金,可以延缓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最后,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促进发挥市场作用的改革,将创造一个能者进、庸者退的竞争环境,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对劳动参与率、劳动者素质、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一定幅度改善的合理假设下,我们对改革红利进行了定量模拟。估算的结果是:在上述关键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静态预测的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改革红利的测算是高度理论化和理想化的,只能作为一种方向性的预期来看待,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数字。

以“十三五”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中期代表,经济增长的实际表现,将由按静态方法估算的潜在增长率以及能够获得多大的改革红利决定。也就是说,只要不是采用过度刺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6.2%静态潜在增长率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达到的。最重要也是合理的预期是,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保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要求,即在2010年基础上GDP总量翻一番。

2010年中国GDP总量为40.89万亿元,在2014年之前的实际增长基础上,如果2015年增长7%,按照2010年不变价,GDP总量将达到59.68万亿元。这样,在“十三五”时期只要实现6.5%(略高于我们测算的潜在增长率),即可达到81.77万亿元,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由于6.5%的增长速度与6.2%的静态潜在增长率仅存在微小的差距,所以,对这个翻番的任务既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改革红利   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