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蔡 昉:怎么看上半年经济增长7%

原标题:蔡 昉:增长潜能+改革红利

——怎么看上半年经济增长7%

对于当前和中长期的增长速度,始终是时下关于中国经济的最大关注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实现了7%的增长率,既如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所预期,又令人颇感来之不易。说这个速度符合预期,是因为它与多数研究机构所估算的潜在增长率相符,表明经济增长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从而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三期叠加”挑战下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并且实现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中的可持续因素增强,说明这个速度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既由于这个速度的取得,更由于这个速度的健康内涵,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经济的近中期增长态势充满信心和保持乐观。

不过,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十二五”规划完美收官之际,也有少数国内外观察者和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疑惑和悲观预期。其一,以电力等能源、交通运输和财政等增长率的更快减速,乃至GDP的平减指数因技术原因被低估等为由,质疑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增长率数字。其二,对中长期能够达到的增长率做出悲观的预期。例如,有国际大牌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归到(世界)“均值”,即2013—2023年期间仅为5.0%,而2023—2033年则进一步下降到3.3%。其三,有的干脆建议中国政府放弃GDP目标,以避免经济波动及其导致的悲观预期干扰社会的信心。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之一,就是GDP增长不再保持2012年以前接近10%的高速度,我们应该认识和适应这个新情况,惟其如此,才能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积极引导新常态,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如果误解宏观经济数据,误判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不仅不利于保持和提振信心,还会误导宏观经济政策,贻误乘势而上的改革战机。

一、澄清经济数据的误读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增长动力转到创新和生产率提高上来,应该逐渐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但是,作为一个预期性指标,GDP增长率仍然具有趋势预测和预期引导的重要功能。而且,虽然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结构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迄今为止GDP增长率仍然是最概括的指标。因此,确定一个与新常态特点、实际可能性和努力方向相符合的增长目标,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对于那些质疑中国GDP增长率的研究,指出其各自存在的技术缺陷是有意义的。例如,国家统计局从统计实践回应了认为GDP平减指数被低估,从而高估实际增长率的说法。退一步从大逻辑上说,即便平减指数有低估偏向,其只能产生历年存在的系统性影响,却不能因此而单单质疑某一具体年份的增长率数字。此外,许多研究表明,GDP增长率对能源和交通运输增长的弹性很高,而且当GDP增长率超过一定水平时,这个弹性进一步提高。甚至财政增长也具有类似这样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当GDP增长率达到较高水平后,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增长更快(也意味着投入驱动的问题更加突出了),财政收入也在更高的台阶上加速增长。反过来看,当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下降之时,这些投入和财政收入的减速也更快。所以,上述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怀疑论,技术角度的质疑是可以解释的,而在逻辑上则缺乏一致性。

至于那些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怀疑论者,由于其所依据“回归到均值”这样所谓的“统计规律”,把众多国家在长期发展时期的丰富的增长实践,淹没在一组面板数据之中,特别是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具有的赶超特点,未能回答以往的赶超经济体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何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因此,也就没有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减速依据。以这种研究方法论,为中国经济未来20年预测出的增长百分点,就如同按照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的尺码做出一个被称为“均值”的鞋子,并宣称这是任何一个活生生个人应穿的尺码一样,显然是不足为据的。

其实,怀疑论者津津乐道的技术细节不仅说不通,而且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所以,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和长期趋势,我们还必须回到包括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在内的统一的宏观经济学逻辑上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改革红利   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