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持适当且必要的增长率
2015年预期的GDP增长7%目标,符合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既不低于也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是十分适当和完全必要的。换句话说,做出7%的增长数字是被高估的这样一个判断,隐含的意思则是认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这种结论是一种老套的思维逻辑,不仅做出的是错误的判断,还可能产生政策误导。
一般来说,实际增长未能达到潜在增长能力,是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有过四次低于8%的经历。前三次经济增长率的低点,都表现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增长缺口。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低点是1981年,实际增长率为5.2%,而当时的潜在增长率为7.6%,前者与后者之差即增长缺口为-2.3个百分点;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低点是1990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3.8%和6.9%,增长缺口为-3.0百分点;第三次是2008—2009年的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最低点是2009年,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分别为9.2%和10.4%,增长缺口为-1.4百分点。
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能力因而形成增长缺口,意味着生产要素和生产率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会产生失业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失业率的提高。事实上,在上述三个周期的低点年份,相应都出现了就业压力加大和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因此,这三次增长速度的下行,都属于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现象。
从2012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第四次,即最近一次GDP增长率低于8%的情形,实际增长率并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因而也没有形成增长缺口。与此相应,劳动力市场状况正常,失业率保持稳定。自2008—200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回升,因此把这个趋势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趋势结合,得出后者是由于外需不足所导致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很显然,这次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伴随潜在增长率下降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而不是周期性现象。正因为如此,目前的7%仍然是一个可以达到改善民生要求的增长率。
相反,如果误把目前的增长减速归于未达到潜在增长率的周期现象,则容易导致在政策抉择中失去应有的定力,从而造成刺激性政策的过度使用。需求冲击所导致的周期性因素始终是存在的,适时实施宏观经济反周期政策也是必要的。但是,使实际增长超过潜在增长能力的政策措施,则属于过度刺激,会妨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一旦造成进一步的产能过剩,甚至在非实体经济领域刺激出资产泡沫的话,还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并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也符合调整产业结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