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说到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对中国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的7%增长率持怀疑态度的逻辑是:政府年初确定了7%的增长率目标,半年过去后恰好就达到了7%,这个巧合太完美了以致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评论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方法论正在发生悄然而合理的变化。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指出:“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如果说中国增长率目标的确定,在2012年之前具有一定外推式、经验决定特点的话,从那以后则主要依据生产要素供给、生产率提高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决策咨询部门和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测算,虽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分别有个别研究者估算出较高或较低的潜在增长率,但大多数得出了近期7%左右,并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的预测结果。
以笔者的估算为例。总体判断是,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由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人口红利)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已经发生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以及预期2017年后出现的经济活动人口负增长,劳动力短缺现象持续存在,工资成本提高较快,制造业比较优势降低。其次,由于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以及劳动力不再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以往的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回报率难以为继。第三,新成长劳动力增速的放缓,使得人力资本改善的速度也减慢了。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逐渐减慢,构成过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源泉的劳动力重新配置效率的改善也将逐渐减速。
依据上述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从改革开放伊始到2010年期间的10%左右,下降为“十二五”时期的平均7.6%,进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6.2%。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潜能的估计,以一定时期的平均趋势进行表达较为恰当,如上述阶梯式的变化。但是,为了说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妨看一看相关年度的数字。
例如,近年来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分别为:2012年7.7%和7.9%,2013年7.7%和7.5%,2014年7.4%和7.1%,2015年7.0%(上半年实绩和全年预期)和6.9%。两者总体来说是相契合的,在更大的逻辑上验证了实际经济增长绩效的可靠性。不过,我们也需要对何以自2013年以来实际增长率,均以微小的幅度略高于潜在增长率做出解释。这里估算潜在增长率,是按照静态分析方法论进行的,假设没有发生可以改变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变化。然而,旨在提高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的改革效应,终将会或迟或早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之外,假设潜在增长率由此而有适度提高是完全合理的。
与潜在增长率相符的实际增长率,不仅可以被证明是可行、可靠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增长率下线。按照潜在增长率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与增长潜能相符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因而既不会形成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周期性失业。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1%左右,不仅显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是真实可靠的,也表明这样的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怀疑目前中国GDP增长率的可靠性,必然在分析中产生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