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改革最优路径问题
关乎改革的顶层设计探索
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制度设计和产权界定问题,依靠增量改革,利用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来规避不断出现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难以延续,中国面临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问题。
改革有两种路径,一是“自发”形成的改革,过去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在逐步释放被原有制度安排束缚的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经济特区先试先行,将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方案逐步向全国铺开,实现增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目标;
二是基于先进的思想体系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提前布局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类改革往往在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关键瓶颈,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增量改革无法达到使制度安排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时推出,帮助经济突破关键制度障碍,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朱镕基总理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有先进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可以在关键领域、关键时间点形成一点突破、全盘皆活的作用,辅以对制度安排进行修补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能够形成持续的释放社会生产力的驱动力。
因此,“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四个全面”先进思想体系为指引,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小康战略目标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中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明确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使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基础。
⑤制度灰色地带较多
让法律作为制度安排的基础作用
“自下而上”的改革由于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往往与已有的制度安排不兼容,需要不断调整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制度安排,这给各类经济活动留下了灰色地带,一些合理但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被政府默许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推进,而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经济行为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为部分人利用,攫取社会财富。
制度安排的灰色地带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同主体对制度安排的不同解读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冲突。法律是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不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相比,严格按照正式的法律条文行事,可以增强老百姓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法律规定的事情都必须做,将法治作为政府和市场各自行事的边界,有助于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旦明确了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将“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点,那么“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制度安排固化下来,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以立法为先导,以严格执法为手段,避免灰色地带的产生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保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也可以这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世界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必要条件。
⑥党的领导力问题
关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产权制度不明晰、法律体系不完善、经济活动的灰色地带和政府对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过度干预,一些人在改革过程中攫取了非法的财富。这些情况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反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
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并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大批贪腐官员落马,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官员自身品质低下,另一方面是治党不严所致。腐败严重损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是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的一大推手,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而健康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当前严厉的反腐败斗争对于恢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意义重大,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与此同时,根除腐败存在的制度设计上的灰色地带,以明确的法律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避免政府官员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是关乎中国共产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仅是单纯一时的反腐败斗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提出的宏伟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