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不得不注意这六大根本性挑战!

思响哥按: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中国面临一系列新的调整。思想哥7月30日推送《习近平总书记四大执政理念和五大治国使命》一文,从理论高度概括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也帮助读者快速地把握中国领导核心的理政思路。

回归国情,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彻底地、全面地深化改革,并非易事。要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得不注意这六大根本性挑战。

一、中国社会建设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5年,最重要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补充。“邓小平理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制度建设和改革问题上,从容易的做起,进行增量改革,将争议大的难点留待经济发展之后再来解决。

这一策略在改革开放初期是行之有效的,能够迅速释放生产力,实现经济起飞。但随着经济的深度发展,容易改革制度的发展潜力逐渐释放完毕,原有体制中的改革难点已经越来越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存量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补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已经初步涉及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内容。无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财政分权改革,还是本世纪前十年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止,并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了铺垫。

二、当前的六大机制问题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对充分就业、财政收支平衡等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充分暴露出被高速经济增长掩盖的体制机制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了机会。在经济“新常态”下暴露出来的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劳动者收入不足

在于投资率高,劳动收入占比低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中国的投资率就很高,大量的产出被用于资本积累,而劳动收入在总产出中的占比长期偏低,劳动者的收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居民消费增长,使城乡物质匮乏成为计划经济的常态。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引入了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但大量劳动力供给和仍然稀缺的资本,造成投资率偏高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对GDP数量的追求,使追逐资本投资成为赢得GDP锦标赛的重要手段。基于经济高速增长预期背景,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将大量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创新产业的投入。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投资率)由1982年的32%上升到2013年的48%,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50%。大量的投资使中国工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迅速向世界一流国家靠拢,但资本都是要求回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投资会压低投资回报率,使投资在财务上不可持续,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高投资对应于低消费和劳动收入,使国内市场消费不足以支撑新形成的产能,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投资率偏高和过度投资既是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制约中国经济减速提质的关键点。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