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以公民参与为核心的民主理论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也不可能)否定代议民主的主流地位。就政治统治或国家治理的形式而言,代议民主至今不失为一种把民意和效率、精英和大众有机统一起来的基本制度安排。当然,这不排除在代议民主的主体架构下可以引入某些形式的公民参与,让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但必须充分认识民主与参与的经典悖论以及公民直接参与所可能带来的问题。更不能本末倒置,以公民参与取代代议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等只是代议民主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认清这一点对于正在建设民主政治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不少人想绕开代议民主和选举民主来建构民主政治,对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推崇备至(实际上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其真实内涵),意欲跳过政治现代性直接进入到后现代民主,这是存在风险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正确处理民主与参与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民主政治的内在张力和逻辑,把握民主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伟:《民主与全球治理的新思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参见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49页。麦迪逊把直接民主制称为民主政体或“纯粹民主制”,而把代议民主制称为共和政体,这与目前学术界的概念界定(即共和制代表了直接民主)正好相反。
[4]参见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6]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第39页。、
[7]Larry Diamond,“Is the Third Wave Over?”Journal of Democracy,1996(3).
[8]Robert Dahl,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p.221.
[9]A.Callinicos,The Revenge of History:Marxism and the East European Revolu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pp.108-109.
[10]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B.R.Berelson,P.F.Lazarsfeld and W.N.McPhee,Vot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pp.318-319.
[12]Carole Pateman,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
[13]B.R.Berelson,P.F.Lazarsfeld and W.N.McPhee,Vot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p.312.
[14]Carole Pateman,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ch.1.
[15]C.B.Macpherson,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6]Benjamin R.Barber,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7]Joseph Bessette,“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in Robert A.Goldwin and William A.Schambra(eds.),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Washington D.C.:AEI Press,1980,pp.102-116.
[18]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代序,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9]《托夫勒著作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9页。
[20]胡伟:《网络民主:机遇与挑战》,《文汇报》2009年8月22日。
[21]Colin Crouch,Post-Democracy,Oxford:Polity,2004.
[22]胡伟:《民主与参与:走出貌合神离的困境——评卡罗尔·帕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3]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