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与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2)

核心提示: 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理念的确立和创新是国家治理实践展开的价值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者,梳理和界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因而成为考察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中国共产党自身作为政治系统、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系统以及国际政治系统中的主体,全方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进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方位的深刻理解,探索加强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二、作为政治系统的政党:国家治理创新的理念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价值观念等硬件和软件的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有机系统,并遵循这些要素内在的规律发展和运行。这些要素及其相互间的整合、运行和建设情况,决定着一个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本领及其发挥。因此,作为政治系统的政党来讲,中国共产党自身蕴含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认同等软件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既能够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意识形态指导,更能成为中国国家治理创新的科学理念。 

(一)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主导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任何政治、社会形态的主体和目标所在,一种政治、社会形态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就在于能否为人民的存在和发展服务。中国共产党成长和成功的历史经验在于深入并服务于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单位体制造成了中国社会自主性与活力的缺失,在此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往往表现为党和政府对于社会自上而下的管制,改革开放使社会人从既有的组织和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孕育和激发了个体诉求,推动了个体的自主和独立,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中国社会深刻转型为国家治理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为人民服务,已经从国家治理者自上而下地深入群众转变为培育和应对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多样性诉求,从国家治理者单方面替人民群众谋划做主到引导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从单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到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推动人民群众多样全面的发展,可以说,现代国家治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 

(二)集体主义 

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在共同体中人才能理解自身的存在意义,才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所追求的不是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体价值,而是借由人对集体的归属推动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寻求互利的平衡。 

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政治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定时期,偏重集体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往往使得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难以厘清,个体的价值和诉求往往被抹杀,这既压制了个体的成长,也使集体丧失了基本的活力。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个体的成长,个体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将个体从片面的集体主义价值和生存方式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激发中国社会的活力。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就是要改变既有对集体及其自上而下管制的过分倚重,尊重和培育个体价值,但推动个体的成长并不是对集体主义价值的背离,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价值仍旧是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国家治理需要以个体的自主和成长为基础,但其根本目标在于凝聚共识,增强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协调个体、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对真正集体主义精神的回归。 

(三)公平正义 

社会的公平正义既体现为社会人的价值认同,也表现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体现在社会资源分配和获得的差别是合理的,社会机会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由开放的,可竞争的。 

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公平正义则是衡量国家治理成效的基本准则,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机制造成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不同的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显露,“正是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各种群体性事件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一倍多的速度在增长。”[2]由此,公平正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高速经济成长、使数亿人摆脱贫穷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却彻底失败于提供基本社会公平和公正。尤其在新世纪初以来,各级政府在GDP主义主导下以破坏社会的方式,来取得继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政府本身,不但没有起到维系社会和整合社会的作用,反而加速着社会的解体。”[3]在此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合理调适和权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社会主体,真正落实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有效防范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内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