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与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

核心提示: 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理念的确立和创新是国家治理实践展开的价值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者,梳理和界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因而成为考察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中国共产党自身作为政治系统、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系统以及国际政治系统中的主体,全方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进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方位的深刻理解,探索加强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政治方位与国家治理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社会的实现,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政治方位意识。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政党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并进而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核心领导力量,由此,在中国政治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方位的全面审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方位的根本区别就是主体多元化,即政府与公众、第三方部门与私人企业以“协调”为手段,不以“支配”、“控制”为目的,实现多元复合联动治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过程。 

与历史方位的概念是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角色转变和演进逻辑不同,政治方位的概念是强调我们党的现实存在、功能定位和系统逻辑。我们党有它的历史,历史方位是一种背景和现实前提;政治方位则是历史、现实中不同政治系统和政治因素合力下的结果。所谓政治方位,即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定位,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政治存在物,党本身是由价值理念、组织制度以及具体行为所构成的全面的政治系统,党同时也是在中国政治系统以及国际政治系统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由此,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同时表现出“作为政治系统的政党”、“中国政治系统中的政党”以及“国际政治系统中的政党”三重政治存在与现实存在,并具备与各自系统相应的价值理念、功能定位与职责权限。可以说,这三重政治存在与现实存在,大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认识和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是推动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提,具体而言: 

首先,虽然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行为,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和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在中国背景下的国家治理,不仅是政府行为,更是政党行为,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化成为决定中国国家治理内容、方式以及目标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就是说从作为政治系统的中国共产党自身中可以找到加强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和突破口。 

其次,在中国政治系统中,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国家与社会走向了全面的一体化,政党、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导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无从实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与空间,由此,从全能型政党向执政党转变,合理梳理党政关系,赋予政府国家治理的应有角色和作用,以及将党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转变为对社会的有效领导,便成为加强和创新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背景和基本前提。 

最后,中国共产党也存在于国际政治系统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既要坚持自身的独特历史成果和现实经验,又要契合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要求,这也便使意味着在中国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需要汲取人类现代国家治理的共同成果和经验。 

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进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国家治理理念的树立和创新是国家治理实践进步的前提,国家治理理念主要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给国家治理与运行指明一种“应然”的状态。任何一种合理有效的制度、体制和行为都是建立在相适应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基础之上的,“想法和文化风格不会改变历史,至少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历史。但它们是社会变化的必要前提,因为意识——价值观和道德推理——的变化,是促进人们去改变其社会安排和社会体制的动力。”[1]国家治理的理念不是想当然的提炼与总结,它应该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紧密相关,只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位,我们才能正确定位、总结和提炼国家治理创新需要遵循的科学理念。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