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新维度(2)

(二)文化发展需要资本提供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履行着资本的扩张与剥削职能。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的思考是辩证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马克思认定“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5]。在他看来,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生产不具有物质生产的意义,精神生产的价值只存在于精神文化领域,资本扩张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来实现的。但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又讨论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马克思认为,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态,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总之,所有与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活动相分离的艺术品”;第二,“产品同生产行为不可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师、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譬如,“演员对观众说来,是艺术家,但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产工人”[4]416-417。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尽管“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只能非常有限地被运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而且按照事物的性质只能在某些部门内发生”,但至少说明马克思看到并承认,在现代市场机制中,文化与资本相勾连的情况是不可否认的。当然,随着资本在整个社会中的全面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普遍地运用和进行,包括精神生产。所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利用资本的力量,文化依然尊崇着资本的逻辑进行发展。

首先,文化是一个意义世界,具有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必须以现实为根基,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并向未来生长的树——意义树。离开现实,文化便失去生命力。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现实就是资本宰制着整个社会。文化一经产生,尽管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但它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现实,马克思不仅认为物质生产的掌控者往往也控制着精神生产,而且认为文化生产(即精神生产)反过来也掌控着物质生产,并产生经济社会价值。同时,文化越来越体现出资本的性质,即文化的商品化或工业化。文化产品的明码标价已不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普遍的、深入人心的,并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越来越充塞进世俗生活,人的意义世界越来越与世俗世界趋于等同。

其次,资本扩张推动着文化发展,成为文化繁衍的基本推动力。这有两个意思。一是资本扩张必然带动文化扩张。一个令文明蒙羞的事实是:随着资本的全球性扩张,资本主义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渗透。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它以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为目标,是文化权力的野蛮运用,必将带来文化帝国主义。二是资本扩张给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文化既然要立足于现实,就必须立足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资本在这方面的功能是强大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591。唯物史观的这种洞见永远有效。同时,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面对资本的迅速扩张,文化如不改变现状,就只能“慢半拍”,如此,文化的超越性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资本的“滋养”或“感召”下,文化也越来越具有资本扩张的野心,即文化需要利用资本扩张来迅速地扩张自己。

再次,文化扩张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内容上,文化与资本越来越具有同质性,即以价值增值为目标。虽然文化的繁衍主要在观念领域,但文化的资本基础是不可否认的,即资本扩张构成文化扩张的核心动力与强劲支持。这就是文化资本化。

布迪厄在其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根据布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以一种具体化的状态而存在,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肉体的长时间存在;以一种客观化的状态存在,当文化资本转变成像“图片、书、辞典、乐器、机器之类的东西的时候,那么文化资本就是以这客观化的状态而存在”;以工具化的形式存在,譬如学术认同感的形式。尽管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与经济学的人力资本这个概念非常接近,甚至有人将两者等同起来,但布迪厄理论对人们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当代文化资本理论基本上是沿着布迪厄的思路演进的。1998年,戴维·思罗斯比教授基于布迪厄的理论,提出了第四种资本的观点,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资本(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后的第四种资本。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7],并强调,可以将文化资本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可能有利于我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应该说,这个定义更接近今天人们对文化资本的理解。

资本与文化的相互需要和相互支撑,决定了资本的文化逻辑与文化的资本逻辑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共生性。资本在文化的支持下不断拓展疆域,更新手段,获取利益的方式更加隐蔽。文化在资本的支撑下,以市场为导向,一改传统的发展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生产,实现自身的迅速扩张和全面覆盖。二是融合的趋势。所谓融合,不是一方战胜或消灭另一方,而是一种新质的东西的产生。这种新质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即资本,资本即文化。但在根本上,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样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