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2-2012:从生态文明理念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的整体勾画
进入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建设进程的重要部分。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环境危机,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文化意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谱系之中,在理论探索和制度层面上做出顶层设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高度契合。
200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辟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综合平衡”到“可持续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地位。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探索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突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2007年10月21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写入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基本要求之一,并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小康社会目标。
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从文明的高度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党的十六大关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方式上看,中国共产党在生态环境建设探索进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过程,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及“生态平衡”,再到党的十七大把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这无疑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理论发展的标志性跨越。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显著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生态文明如何界定?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比有何特色?这不仅涉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也涉及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怎样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这些问题做了权威性的阐述,具体有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虽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但还没有将其视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面,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问题和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
第二,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曾走过一些弯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不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是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单纯地强调自然为人类服务从而在实践中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牵制作用。
第三,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应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明观和发展观的深刻诠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9]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美学价值,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里程碑式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较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言,应当是最高位的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生态文明的全面实现体现了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生活理想及幸福状态的最高追求,生态文明之路就是以人的能动性意识加诸社会发展之上的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来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在发展理念还是发展实践上都是起步较晚的国家,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使我国成为当今解决世界环境问题最具有话语权的国家之一,占据了世界生态建设领域道义与文化的制高点。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终将被证明是有着多重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战略选择,它把这一文明价值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它宣告了继续忽视生态环境建设显然是不正确和不能接受的。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应当作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