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为了表达本书的上述思想和架构,根据经济学界前辈希望理论上“有所创新”的期待,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探索:
第一,主线方面。相对于以“物本型”增长主义为主线的结构著作,该书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引”的主线,并建立了“人本型结构论”这一核心范畴。
书中指出,这里的“人”,指横向上“全体人”;纵向上“多代人”;内核上“多需人”,这是对“人”的一个全方位的尊重和阐发,并尽可能将笔者关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贯串到全书各个结构的分析中。
本书提出:需求结构,核心是提高“居民消费率”和“藏富于民”;供给结构,核心是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核心是“心灵放飞”和万众创新;资源环境,核心是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城乡结构,核心是填平城乡之间的制度“鸿沟”;区域结构,核心是区域协调、人际和谐。以“人”为核心,这条主线,应该说是鲜明的,也是富有个性化的。
第二,立意方面。笔者从三方面作了努力:
首先,放眼全球,从当代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角度立意。对当今人类最新的三大潮流——人本主义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潮流,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流,作了内在分析,虽难说高屋建瓴,但力求立意要高。
其次,有关国内分析,也不是“就结构论结构”,而是把结构放在中国“第三波历史大转型”的广阔背景下分析,力争视野开阔、立意深远。
再次,也是更重要的,针对结构转型本身,提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观点,如,关于“人本是结构转型的命门”的观点,关于国富民富“两条曲线”的观点,关于“创新的根本在于心灵放飞”的观点,关于“天地人产权”的观点,关于“升级版的‘四沿’发展战略”的观点,关于两岸“平等连体”的观点,以及关于“结构性破垄”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是笔者潜心研究出来的,应当说有一定新意。
第三,体系方面,笔者试图在逻辑体系上能够“打通”。
首先,把国外和国内“打通”。该书在分析国内理论的基础上,尤其对国外学者如古雷特、佩鲁、阿马蒂亚·森有关理论的分析,力求有深度,以便对读者有所启迪。
其次,把自己过去的积累和现在的研究“打通”。如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人本经济学”课题申请(1986年)、“企业创新论”(1988年)、“四沿”开放战略(1988年)等,与现在的观点对接起来,以一贯之,使本书具有扎实的理论积淀。
此外,把结构(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打通”,从结构问题入手挖体制原因,又从体制创新角度阐述,为结构转型提供支撑。
经过上述三方面“打通”,使本书对于经济结构的分析比较系统,初步形成一个比较独特且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四,方略方面。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到底如何实现结构转型,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转型方略,力争有操作性。而且,书中尽量提供鲜活的实践材料和有关案例,能够“接地气”。这些转型方略,对研究和制定“十三五”乃至更长期间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或许具有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