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把握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2)

——《人本型结构论》一书序言

1995年10月,在前国家计委(现改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成立几个月后,笔者调入北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并担任国家计委(后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持科研工作。新的岗位、新的平台,给自己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宏观经济的机会。它促使自己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制度问题、结构问题和人的发展理论问题等。

从1995年到2015年,20年的国家智库研究,使自己得到了新的“历练升华”。正是在宏观层见到的大量的资料和严酷的现实,使自己对中国经济的深层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即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以及资源环境(也是一种投入结构)矛盾及其背后的制度原因,特别是更深层的对“人”的自身发展的漠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甚至是切腹之痛。

17年的“南开经济所修炼”和20年的“宏观院升华”,使自己逐步形成了以“人”(“人本体制论”)、“产”(“广义产权论”)和“转”(“中国第三波转型论”)为三个支柱和主要内容的理论著述。2015年2月,由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厉以宁、吴敬琏三位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第三分册)》出版。由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研究员主持撰写的“常修泽篇”,对本人探讨“人”“产”“转”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思想作了系统论述。这可以说是对笔者多年潜心探索的一个总结。感谢老一代经济学家和单位同事的厚爱。

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促成写作此书。

2011年,刚刚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第一年,该社副总编白明先生找到我,提出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出版社发展战略出发,拟策划出版一套《中国经济转型丛书》,申报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他盛情邀请我担任主编,主持丛书的写作事宜。考虑到本人与安徽的深厚情谊,盛情难却,遂共襄此举。

该丛书列入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按照与出版社商议的框架,丛书拟出六本,内容涉及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产业发展问题,中国的金融问题,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问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一部由笔者独立承担。

在出版社的精心策划组织下,该套丛书中有三本已经按时出版。这就是姜长云研究员的《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王岳平研究员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王小广研究员的《中国发展新阶段与模式转型》。从已经出版的三部来看,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好,其中有的还被译成英文、韩文,走向世界,有的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此外,另两部即张岸元研究员的《中国金融转型》和齐勇锋教授的《中国文化经济与发展方式转变》,也即将完稿付梓。

现在出版的是笔者独著的《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