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把握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3)

——《人本型结构论》一书序言

如同笔者在本书“题记”中所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诸多的经济学家心中,也有多种结构转型学说”。那么,笔者这部结构转型著作,将选取哪个独特的视角呢?

我的积淀、我的思维,使我情不自禁选取了“人的发展”角度。

我是1986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向青年社科基金项目提出探讨《人本经济学》课题的(很遗憾当时未被批准),但此后一直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至2008年,出版了《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此书出版后,“人的发展”、“人本导向”、“人本体制”乃至“人发经济学”成为我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天然性视角。也许是这个原因,在接受安徽人民出版社的著述任务之前,就确立了这本著作的基调和线索,以形成《人本体制论》的“姐妹篇”。

长期以来,结构问题被视为一个“物”的问题,或者称“增长主义”的问题,但依笔者“人本论”思想的观察,透过表面的“物”的映象,就会发现,在“物”的背后,深层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需求结构:消费,涉及人;民富,更涉及人。

——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服务业,涉及人;关乎人的长远利益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涉及人。

——要素投入结构,更与人息息相关:创新涉及人的“心灵放飞”;至于要素投入方面的资源环境,更涉及人的“环境人权”和“天人合一”。

——城乡结构涉及“城里人”和“乡下人”。

——区域结构,更涉及天南地北各地人。

——特殊的区域关系,涉及两岸同胞;而进一步扩大开放,则涉及普天之下四海兄弟。

人啊,人!构成中国经济结构改造、变革的灵魂,也形成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导引。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本书在结构安排上,设置三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相当于“总论”,提出问题并确立本书的基调。即第一章,导论:中国经济结构面临历史性转型;第二章,基本导向:结构转型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导向。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旨在回答究竟如何按照人的发展导向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这部分,按“经济结构”内在的“逻辑结构”开始设置六章(六个结构),但考虑到中国独特的国情,在区域结构部分,除了大陆自身的区域结构(东、中、西、东北)之外,还有一个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两岸问题,这是一组特殊的区域经济问题,故设置七章。

即:第三章,需求结构转型:以消费者为本位的消费主导型结构;第四章,产业结构转型:以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协同;第五章,要素投入结构:以创新者为动力的创新驱动;第六章,资源环境结构: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第七章,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型;第八章,区域结构:由“板块碰撞”向“区域协调”转型;第九章,“合赢天下”: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思维。

第三部分,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体制支撑,即第十章。此部分虽只有一章,但十分重要。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且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的深刻根源,在于现行体制的掣肘和制约。如果没有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经济结构的改造、升级、转型都是不可能的,本章是全书的结论,乃压轴之章。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