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从制度绩效到体系绩效
邓小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要重视一个国家的体系绩效。他说,评价一种制度的优越性,要看其“总的效率”,不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那种效率。中国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22](P240)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结构意义上已经存在了60多年,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比如,政党、治理的基本理念价值等,存在的时间更长,而且整个治理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完整的体系及其发展历程,既规范和塑造了体系中的各个制度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单个制度绩效不可或缺的坐标。因此,要认识和评判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绩效,不仅要分析其自身的发展和职能的发挥,还要检验其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从体系绩效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成了其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将执政党的意志通过民主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加快立法工作。这两个功能的实现,既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整体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民主化、法治化的保障,并构建了整个体系的现代性特征。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发挥还带有很强的形式性,在反映和整合日益多元化的民意,更有效地运用监督职能,提高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需要采取更为切实的措施。而功能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最迫切需要的。
最近关于《立法法》的修改,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的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一方面,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功能,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的更好衔接,解决中国国家治理中长期存在的法律和政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有助于推进地方治理的法治化。[23]因此,认清和顺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体系绩效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习 近 平 .在 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 年 的 讲 话[N].人 民 日 报 ,2014-09-06.
[2] [美]西 摩·马 丁· 李 普 塞 特 .政 治 人 ——— 政 治 的 社 会 基 础 [M].张 绍 宗 译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7.
[3 ] L.Pye .The Legitimacy Crisis[A].in L. Binderetal.(eds).Crisisand Sequencesin PoliticalDevelopment[C].Princeton :Prince- tonUniversityPress ,1971.
[4] 亨 廷 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 冠 华 等 译 .北 京 :三 联 书 店 ,1989.
[5] CharlesA .Kupchan.The Democratic Ma- laise:GlobalizationandtheThreattotheWest
[J].Foreign Affairs,Janu/Febr,2012;Fran- cisFukuyama.AmericainDecay:Thesources ofpoliticaldysfunction [J].Foreign Affairs, Sept/Oct,2014.
[6] 皮 埃 尔·卡 蓝 默 .“治 理 :老 问 题 — 新 答 案 ”[EB/OL].http://www.governance.cn/bro- warticle.php?wz_id=172
[7] Perri6 .Diana Leat.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cker.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M ].New York:Palgrave,2002.
[8] 王 雄 .从制度范式到权力范式 :海 外 视 角 下的 中国人大制度研究 [J].社 会 科 学 ,2013,(8).
[9] 何 俊 志 .中 国地方人大的双重性质与发展逻 辑[J].岭 南 学 刊 ,2007,(3);何 俊 志 .中 国 地 方 人 大 的 三 重 性 质 与 变 迁 模 式 [A].载 杨 光 斌 ,寇 健 文 主 编 .中国政治变革中的观念 与 利 益[C].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0] 杨 雪 冬 .地方人大监督权 的三种研究范式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2).
[11] 孙 中 山 全 集 [M].第 9 卷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1986.
[12] 萨 孟 武 .宪 法 新 论 [M].北 京 :中 国 方 正 出 版 社 ,2006.
[13] 毛 泽 东 选 集 [M].第 2 卷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91.
[14] 凌 风 .五 年 以来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成 就[N].光 明 日 报 ,1954-09-15.
[15] 胡 大 元 .1954 年宪法与中国宪政 [M].武 汉 : 武 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6] 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1.[17] 林伯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党与人大关系 的变迁与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 学 报,2009,(5).
[18] 徐 高 峰 .中 国共产党在人大设立党组的前前 后 后[J].红 广 角 ,2014,(9).
[19] 刘 乐 明 ,何 俊 志 .谁 代 表 与 代 表 谁 ? 十 一 届 全 国 人 大 代 表 的 构 成 分 析 [N].中 国 治 理 评 论 ,2013,(2).
[20] 吴 邦 国 .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 努 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J].求 是 ,2008,(8).
[21] 胡 锦 涛 .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年 的 讲 话[EB/OL].新 华 网 ,2004-09-15.
[22] 邓 小 平 文 选 [M].第 3 卷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23] 李建国 .关于《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立法法
修 正 案 ( 草 案)的说明[N].人民日报,20 1 5 - 0 3 -09.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