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警惕“词暴力”:娱乐化的网络逻辑正在吞噬理性思辨(5)

在学者看来,热词是时代基因的最细腻载体,含有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思考,亦能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迁。比如“有钱就能任性”,看似一句戏言,实则可以与之前的“土豪”对照,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财富观”的转变。网友对热词的运用与传播,其实就是一种参与和讨论。

但是,在注重眼球效应的网络媒介逻辑中,这些讨论往往只能停留在搞笑、嘲讽的表层,难以形成更有创见的新议题。网络热词就是折射时代万象的镜面碎片。但是,围观、消遣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常态,有多少人愿意在一笑之后,花时间擦拭、拼凑,或者多看一眼这些碎片?

在传播学者看来,“词时代”释放的语言与思维的暴力才是最可怕的。在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热词诞生,这看似是新媒体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释放,但不少热词展现的成见与片面性恰恰是一种思辨能力的倒退。复旦大学传播系教授孙少晶认为,起先来源于社会事件的网络热词,在人们的主观传播过程中,正在放大、曲解和改变事件最初的形态。

比如,不久前一则所谓“城管砸西瓜”的社会新闻,就在传播中被冠以“城管来了”而大兴其道。后来证明,原来是城管将违章摊贩的西瓜拉到指定摊位售卖,结果不服从管理的摊主自己砸了自己的西瓜,城管不仅没有砸瓜,还挨了瓜砸。有学者指出,“城管来了”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偏见。词时代中,某个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或将让位于人们的情感,失去了理性思辨,“词暴力”将成为这个时代难以避免的阴影。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描述集体心态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如此描绘“广场效应”的危害:“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评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当下,网民已成为一个无比巨大的文化族群,生动简单的网络热词无疑是最叫得响的“口号”,词暴力的攻击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巨大。

热词回顾 每个热词,都是一段“传奇”

“世界大,想看看”

出处:本词出自河南省实验中学女教师顾少强的一封辞职信。这封辞职信上用铅笔写了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该辞职信一经网络曝光,舆论迅速陷入两极。有评论将其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也有人抨击其不好好说话,老拿情怀说事,不免流于矫揉造作。

发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走红,网友纷纷为其创造下联。最经典的一组便是:下联“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横批“好好上班”。文化学者分析,该表达的走红,反映出当代都市人,束缚于社会现实,又对理想和外面世界抱有期待的矛盾心理。同时将“情怀”嫁接到严肃的公文中,也让钢筋水泥中的都市生活得到软化并且多了一份温暖。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词暴力”   网络逻辑   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