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警惕“词暴力”:娱乐化的网络逻辑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上半年网络流行热词榜出炉,“世界大,想看看”领跑

    “词时代”来了,社交热词记录社会变迁

“热词营销”经典案例:北京故宫的一组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迅速蹿红网络,故宫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技术,让静态古画中的雍正帝“活”起来,在这组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的图片中,雍正或是松下抚琴,或是穿武士服与猛虎搏斗,或在溪边泡脚丫子。《雍正行乐图》动画版上传后,网络阅读量突破百万,图为北京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卖萌图中的一幅(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在2015年已经过去半年中,一批网络热词成为研究流行文化的样本。在这里既有挖掘自一则陈年广告的“Duang”;来自二次元文化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发酵自网络事件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反手摸肚脐”;娱乐新闻头条“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们”;延伸自热词“颜值”的“人丑就要多读书”等。为了方便记忆,不少网友甚至将热词再度简化为三字表达,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成了“城会玩”,“秀恩爱分得快”成了“秀分快”。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网络热词则是互联网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与以往不同,网络热词的更替速度令人眼花缭乱,“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学者认为,在互联网造就的高速、高密度以及肤浅化、碎片化的媒介逻辑下,流行文化正在经历从文章到段子再到词语的改变,“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思维的外壳。在不断的刷屏中,网络带给人们表达方式的便利与群体情感的认同。但词时代蕴含的媒介逻辑的改变,也产生了新的伦理困境——热词中单一、片面的思维逻辑,蕴含着语言与思维方式的新一轮暴力。“词时代”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热词的逻辑,陌生化与解构意义成为走红关键

成龙也许不会料到,自己11年前拍摄的一则洗发水广告,会在这个羊年红遍网络,其中的一个词成为今年的第一个网络热词,这个词就是春节期间刷屏社交网络的“Duang”。在这则拍摄于2004年的广告中,“Duang”这个没有对应汉字的发音被作为一个象声词使用,成龙用这个发音来表现头发丰盈而富有弹力的状态。经过网络发酵,这个词语逐渐被赋予了“加特效”的含义,但大多时间,网友只是将其作为句子的点缀,没有任何实用含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Duang起来”、“刚过完年,工作就Duang的一下开始了”。“Duang”成了一场语言的狂欢,如果你不使用这个词,好像就落伍了。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词暴力”   网络逻辑   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