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星而言,有没有热词基本等同于有没有人气。话题女星范冰冰的宣传团队似乎早就深谙此道,在范冰冰发布的一条曝光恋情的微博上只使用了一个词“我们”,而这个词迅速刷屏网络,被网友争相模仿
“网络时代,无聊就是生产力。”人们如此总结“Duang”的走红。在长期从事网络传播研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鹏看来,这个略显无厘头的发音的走红,其实包含着网络热词蹿红的最典型逻辑——凭借与传统表达对立的“陌生化”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突围,以及带有对事件或人物强烈的嘲讽与解构意味。
杨鹏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扁平化传播的媒介逻辑,个体充满了表达的能力与欲望。突显自我的捷径,便是与主流文化有意保持距离,甚至将一些原有的表达进行陌生化处理。这就是为什么“Duang”、“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怪我喽”这类与典雅优美、语义明确的传统审美背道而驰的词汇会引起巨大的情感共鸣,而一些传统表达经过陌生化处理后,也突然“还魂”。比如,“学霸”原来是指把持学术资源,并压制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研究者的人,而现在则表示优等生,并且出现了学霸、学渣等一系列词语。再如,“囧”字的蹿红,也可归结为对早就存在的“窘迫”、“尴尬”情绪的一种陌生化处理。
网络热词的另一个重要基因便是对社会事件与人物的解构。有学者指出,网络时代,事件本身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心态以及对事件的解读方式,因此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四处张贴的网络表情与情感标签。以“Duang”为例,这则广告曾被工商部门打假,这一次也是借着“恶搞”的形式再次出现——最初,一位网友将其与神曲《我的滑板鞋》进行同步,形成了恶搞作品《我的洗发水》,并且在弹幕网站“BiliBili”上进行传播。这个无厘头的词汇的传播,其实带有一种对明星以往正面、高大形象的嘲讽与解构。而“砖家”、“土豪”这些今年风靡网络的热词,也都是通过幽默地反讽来解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从而制造一种强烈反差,让网民这个日益庞大的文化群落获得一种优越感与集体情感归属。
热词争夺战,网络话语权聚焦热词生成机制
“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概括人们记录社会事件方式的变迁。当我们说起某起事件与人物时,脑中第一反应,不再是详实的过程或元素清晰的概括性新闻标题,而是标记性热词,它们像我们心灵的热搜标签,点击进去,每个热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相对的,衡量一起社会事件、一档节目、一个名人,到底火不火,有没有与其相关的网络热词,成了硬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