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冷思考
“美国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中如此论述成见:“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有学者指出,在简明表达的背后,某些网络热词也蕴含着片面粗暴的逻辑,大多时候,我们使用它们并非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而是为了给内心成见与偏颇提供一个借口。在网络这个新型“广场效应”聚集地,热词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词暴力”:娱乐化的网络逻辑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尼玛、屌丝、逗比、叫兽”等词,在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中位居前四。另有 “你妹”、“蛋疼”、“绿茶婊”、“碧池”、“小婊砸”等粗鄙用语入围报告。报告分析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现象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二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第三则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有人说,网络用语中的低俗化倾向,是语言的雾霾与毒瘤。姑且不论这些用语本身的粗俗,人们对各类事件的反应与情感各不相同,但为了展示与网络时代的链接感,却陷入一种千人一面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的贫乏与无力无疑对汉语的规范表达与丰富内涵造成了伤害。除了日益肤浅化单一化的表达,词时代传递出的娱乐化媒介逻辑,也正在伤害甚至是吞噬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辨能力。
“这段时间不用这个词,你就out了,过几天你还用,你就更out。”一位学者如此调侃当下网络热词的斗转星移。调查显示,一个热词的平均寿命是47天,每天平均出现的热词数量为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