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角色
这对政府的政策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政府郑重其事地建设生态文明,就应立即付诸实践。我会再次提出建议使实践得以顺利开展,但请不要认为这些具体建议就是最好的方法。
我建议,在地方政府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建议大学鼓励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组成团队,去村庄与村民同住,去倾听农民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生活的想法。在此期间,他们也可以互相讨论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给与之一起生活的村民讲讲,其他村庄的人想要什么。这样,不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就可以使每个村庄的讨论丰富起来。之后,学生们向政府和校领导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看农民的哪些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有时,可能需要聚集几个村庄的代表与政府官员一起协商,合作开展项目。如果村民觉得官员真的倾听自己并给予回应,就会发展出彼此信任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村民们也会认真地听取建议。同时,大学将考察国内外密集型有机农耕的经验,以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成功项目,并将其提供给地方政府和农民借鉴,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在需要专家仔细解释新方法并指导实施之时,政府会提供帮助。关于每一个问题,学生和政府代表都会尽力合作,以增强社区新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倘若在两到三年内,这种项目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那么我认为就是成功的。或许可以这样衡量:一些背井离乡在城市打工的人,决定回到家乡,投身于改善家乡的建设。如果这个项目在一个地方成功了,或许就可以大规模地在其他地方推行其改进版。也许在10到15年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在该规划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永久性地担任村庄观察员。他们能够倾听村民的需求,并与相关政府成员沟通交流。他们会把这些成功案例带给村庄,讨论其收获,由此熟知园艺项目的成功,并能够支持、协助这些成功得以推广。
再次,我的观点是,还有很多事都可以做。例如,感受到农民的需要并给予回应,基于别处的成功为农民提供建议,以及在农民选择的项目中给予帮助——这比强加项目给他们要好得多。生态文明必须植根基层,并建立在人民信心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但这并不影响政府作用的发挥,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领导,生态文明就不会发展。因此,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由高层激发和培养。政府的目标应该是改善土壤、提高食品质量、增进经济安全与人民的福祉,提升民众在日益困难的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提高村庄的士气,以及人们共同采取进一步措施的信心。这样做,也会改善村庄之间的联络与交流。只有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改变其生活的主体,进步才会具有持续性。只有对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的人,才会勇于面对其他挑战大步向前。所以,越是拥有共同的成就感,社区就越强大。孕育中的生态文明出现的形式和结构与预期会有所不同,因而,不能通过强加模式的方式来实现。
然而,生态文明也要求更大范围的有序模式,这些模式应该尊重各种感受,包括那些已然存在或正在形成的关系和公共的感觉。但是这些关系的某些结构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怎样,都要让村民能在下一个级别选择代表他们的人。可能单个村庄不能支撑起这个级别的市场和工业企业,但它们会改善所有村民的经济状况。这个级别的政府既需要村民的理解,又需要接近村民,其接近村民的方式是更高级别的政府所无法采取的。
我已经阐述了我所认为的生态文明的基础。很明显,生态文明还涉及大城市的改变。以上勾勒的,仅仅是为了反思和讨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但是我相信,在继续走向死亡的全球背景下,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是选择生。我深切地、殷切地希望中国,选择生而不是选择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