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美国智库“独立性”拷问:精英集团的工具(2)

——基于董事连锁网络的实证考察

1.美国智库的“独立性”叙事

“独立性”是美国智库理论叙事的核心和关键概念。美国智库通常将“独立性”作为其获得社会公共角色的重要筹码,强调“独立性”是其生命线,包括财政独立、运营独立及研究独立。

布鲁金斯学会将“独立性”与研究质量和智库影响力相提并论。兰德公司强调自己的研究是严格的、客观的,不受捐助方、商业因素、党派和意识形态影响。皮尤研究中心宣称:“我们是非营利、无党派、无倾向性的”机构。威尔逊中心声称自己是美国最重要的无党派政治论坛。卡托研究所为了保持其“独立性”,甚至拒绝接受政府资助。

美国智库为何如此强调“独立性”呢?

第一,美国理论界从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框架出发,认为智库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建制,是独立于政府的组织,智库的运营与研究不受政府控制,甚至可以代表公民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起到纠偏作用。因此,强调“独立性”是美国智库获得公民社会“代表权”的基石,和政府、军工复合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

第二,美国智库宣称,正因其“独立性”才保证了他们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只有保持“独立”,在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中,他们才能与媒体界共同构成立法部门、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之外的“舆论部门”(第四部门)。

第三,由于美国税收机制的原因,为了获得免税待遇,大多数智库组织都选择了以非政府组织(NGO)的形式注册。根据1986年10月通过的税法中第501(c)(3)条款规定,享有免税待遇的智库的立法游说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智库为了保持免税资格,必须和政治性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

最先解构美国智库“独立性”神话的恰恰是美国学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威廉·多姆霍夫教授从政策研制网络的视角,提出美国的企业共同体即上层阶级通过基金会、大学、智库以及政策讨论群体向政府输送政策建议。

解构美国智库“独立性”叙事的另一个路径是考察美国智库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董事会的构成,通过广泛存在的董事连锁现象来揭示其独立性叙事的虚假性。这种研究思路由Gwen Moore提出,他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横跨美国经济界、政治界和民间团体的共计200多家机构的近4000个精英连锁董事展开分析,其中包括布鲁金斯学会等12家顶级智库,证实了这些机构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输送联系。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美国智库   独立性   董事连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