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演变与三大时代价值(4)

核心提示: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2.传统美德是人际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从民本来说,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它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在实践中表现为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和谐的根本。孔子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这样的德性,而且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孟子更是强调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社会的和谐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即仁爱为情感基础的,也是以执政者怀抱民本思想,执政为民、惠及民生为基础的。可以说,正是传统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的有力维系,才确保了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绵延不绝。而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正是充分汲取了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才能顺利推进,成功实践。

如果说,仁爱、民本是社会和谐的价值基础的话,那么,公正、诚信等传统道德就是社会有序和民众幸福的保障。“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这些都说明了公正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当然,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社会安定,公平公正,而且需要诚实守信。正所谓“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近年来,人民群众深刻感到,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且使得消费领域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为此,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